【新知】家庭教育书籍中 “案例”的局限性
(2013-07-01 16:26:22)
标签:
家庭教育书籍案例个案局限性育儿 |
分类: 家长学校 |
这是为什么呢?风靡一时的“案例”法怎么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效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说:尽管一些书中提到的家长有成功的经验,但经验毕竟不是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个家庭培养孩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万应灵药”或者“绝招”,生搬硬套到每一个家庭,大多数家长是要失望的。
的确,什么100个经典案例解析,他培养出了3个清华、北大学生。
有些家庭教育书籍是众多典型案例集萃,有的则是教育专家自己教育培养孩子的做法、经验和体会,至于集萃是集众多成功经验于一身,又有谁家的孩子这么典型。至于对自己孩子做法和体会,又有多少家长具备专家的知识、方法和素养呢?
好的家庭教育书籍应该在孩子智力开发、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发现和寻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各个类型的孩子都适用,那些极端观点和做法的书都不是好书。
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家庭教育书籍中,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少家长对此感到困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指出,家长在选择家教书籍的时候,先要搞清书的特点,再考虑自己的需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他说,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家教书籍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个案经验(也就是通常说的教育偶像书),它将一个孩子或若干个孩子的教育经验编成书,期望家长们被别人孩子的成功经验所吸引,照搬过来给自己用,实际上,多数家长不能如愿。因为“个案”毕竟是“个案”,不是普遍规律,家长如果读这类书,先要思考哪些经验是符合普遍规律的,是自己可以借鉴的。要特别注意自己家庭、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性。
第二类,文献资料。这类书是收集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取舍、点评、汇编而成的,确实蕴含着大量可以借鉴的规律性内容,如果家长有精力和时间,不妨比较、对照着阅读这类书籍,要理解内容的精神实质,抓住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三类,现实的应用研究成果。这类书,是对现实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以后出版的成果。这类书的特点是现实性比较强,贴近实际,但是,不一定很科学。
最后,王宝祥提醒家长,无论选择哪一类书,都不能盲目照搬,一定要认真研究、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实际,通过读书,获得理性认识,再变为自己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不断总结自己进行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调整教育行为。或者说,自己写自己的“家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