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养不教,父之过”
(2013-06-17 11:15:41)
标签: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育儿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中考期间,考生作弊反倒威胁监考老师,让家长送钱来摆平事端,还有考生没做完题,让监考老师给点时间,要多少钱好说,十二三岁的孩子,违法违规不以为耻,反而采取要挟等手段,悲哉,教育!悲哉,家长!
公园里、车站内、走道上及楼梯间,有谁没见过满地烟蒂?有谁没见过用后快餐店的空袋空杯?有谁没见过被揉成一团的纸巾?有谁没见过狼藉残羹?罔顾交通灯乱过马路,一个身躯占据两个座位,见了长辈恩师邻居视若无睹,挡住车门妨碍他人下车,粗暴不懂得珍惜地对待与使用公物,电视机与音响糸统的声量调到振耳欲聋,一大堆没有食用的食物变成残羹留在餐桌上。林林总总的不雅恶行究竟源自何处?
《三字经》里有句“教不严,师之惰”。很多人义正词严地把问题归咎于学校与老师,因为老师把教好公民的时间,用来教其他学术性的科目,没有给莘莘学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们只有学识没有修养,只懂数、理、化,不知真、善、美。难不成这是教育的失败?
“养不教,父之过”,国人粗俗无礼的行为,追根究底是出自我们的家教——以身作则的家庭教育。试问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他初中毕业,有多少时间是在老师的教导与指点下成长?又有多少岁月在父母亲呵护与影响下认识世界?是父母抑或老师,把价值观长时间并深深地输入孩子的小脑袋里?父母亲不承担孩子丑陋的行为,而怪罪 于老师,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不分是非黑白。
孟轲之所以能成为亚圣孟子,不仅是因为他好学不倦,也不是他有幸遇到良师益友,是他的母亲造就了孟子。假若没有孟母三迁,孟轲可能只是巿井内一个普通的屠夫,而不是一个将儒学发扬光大的孟子。
汉朝末年的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那时他应未达入学之年,尚未受师长的教诲熏陶,这种礼让的精神与美德是从那里学来的呢?又是受谁的影响?想必大家心里有数。
如果母亲没有从小就向岳鹏举灌输精忠报国的思想,宋代是否会冒出一个让金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如果岳飞的母亲,只是单纯地要求儿子做个顾家的平凡孝子,把为国为民的宏志束之高阁,整个宋史甚至中国历史,会不会因为不同成长的岳飞而改写?
父母与亲子女为房产对薄公堂,搞到六亲不认;兄弟姐妹为祖业提出讼诉,导致恩断义绝。这些事件虽然不是惨绝人寰,但绝对是伦理失纲、人伦失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血浓于水。为什么一个完整的家庭,会由于身外物的钱财弄到分崩离析、反目成仇?也许是金银的比重和密度比液态的血来得高,所以浓稠的血渗不透真金白银。又或,是不是因为身为父母者开口闭口都以金钱挂帅,诸事以财富得失来衡量?所以孩子们也只见钱眼开、认金而不识亲呢?
为人父母者应该以身言教,以正确的榜样开导启发下一代,而不是寄望仅凭老师一人之力,一天相处不足一个时辰的情况下,把孩子们调教到知书达理,成龙成凤。为人父母者必须先修身养性,方能齐家教子贡献社会。(部分摘编于黄进辉的“家教出优雅”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