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
(2013-06-09 10:21:01)
标签:
隔代教育优点矛盾不足措施育儿 |
分类: 家校共育 |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据中国早教网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宝宝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归咎于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又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的时候,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隔代教育扬长避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一、何谓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宝宝,于是,抚养宝宝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就称之为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三、隔代教育的益处
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加上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宝宝奉献,这使宝宝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保障。不仅如此,祖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孙辈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四、隔代教育潜藏4大主要矛盾
1、喂养方式。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特别在吃饭问题上很迁就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就不吃什么。长期娇惯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种极为不良的饮食习惯,长久偏食会给孩子的健康发育带来危害。
2、管教方式。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一者喜欢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依据传统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计划好的线路去成长,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娃娃抓起。另一种极端是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而年轻父母大多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会更尊重孩子,适当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补充放纵宠爱过度的现象。
但是婴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没有社会经验和固定的模式,所以经常会犯各种“错误”,如果时时处处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就会让宝宝失去信心。对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个“第一次”,要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把宝宝当作一个个体,尊重他的选择,不要因为担心他做不好而帮他做原本应该让他自己做的事情。
3、早期智力开发。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辈时期,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几乎是画等号的。而且,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为爱孙心切,而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如何让祖辈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请他们一起配合爸妈,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把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各种早期教育方案的效果追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若只放在读、写、算的训练上,得到的效果是短期的。所以,智力的开发只能算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婴幼儿教育更多的重点应放在感官经验的获得、生活知识的培养、良好情商及性格的培养以及做好书写预备和数学前置经验的预备等方面。爸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让宝宝的视、听、嗅、触等感觉更灵敏,例如让宝宝自己抱奶瓶、自己用勺子把饭送进嘴巴、自己尿便后提起裤子、自己将鞋帽归位、自己收拾玩具、帮助成人摆放碗筷、可以自由地涂鸦、可以从容地做完手中的事情等。像这样让宝宝自己体验生活、接受不同的刺激、让他自己作决定,对宝宝来说是更好的。
4、安全隐患。小玲和孩子生活,但平时幼儿园接送和看管都是由爷爷来办。两个月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往事,让小玲吓出了一身冷汗。孩子五岁好动顽皮,夏季气温高爷爷最近有些体力下降,孩子喜欢吃雪糕,放学后爷爷带着孙子去买,雪糕店在马路对面,孩子性急直奔雪糕店,爷爷一时没追上,娃娃也不看红绿灯就冲了出来,撞上一辆出租车,造成了腿部骨折。说起这些,小玲泪如雨下,爷爷也怪自己太不小心,血压升高急得住进了医院。
在隔代育儿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致命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但是隔代育儿却把监护人的枷锁转嫁到了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的身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这责任由谁来承担?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小孩,脑力跟不上,反应迟缓,常常连自己都需要照顾,更不说能照顾好孩子,在监护方面除了寄托于老人身上的同时,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多费些心,或者请个保姆,让老人从旁指挥和监督就比较妥当。小保姆年轻有精力,老人上心、有经验,二者结合才可相得益彰,危险的隐患自然也就消除了。
五、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主要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以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会发生冲突,因此需要不断沟通。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不妨避开孩子,找个时间和老人好好谈谈,多与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1、 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求同存异。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
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面对孩子的偏食,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形成“合力育儿”。作为冬冬的奶奶不能没有原则的迁就孙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抵消儿媳对冬冬的教育。如果我是冬冬奶奶,面对孙子的目光,首先应态度鲜明,对孙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多吃蔬菜,才能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积极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当好儿媳的配角。如果“这一招”仍然无效的话,那么与其在孩子面前与冬冬妈妈“对着干”还不如暂时回避,使冬冬失去一个支撑他的“靠山”。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理智控制感情。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
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祖辈育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亲子育儿相比,毕竟是一个配角,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谁也无法取而代之。祖辈育儿固然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但在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家庭生活中,常对孩子过度限制和保护,处处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祖辈在养育孙辈时,关键是如何擅长用其长而避其短,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乐于当配角。
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父母应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出了问题找老人。年轻父母有难处,爷爷奶奶们也有苦衷。在养育孩子方面,老人绝非主体。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不能过分依赖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就不能再来,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4、加强聆听和理解,多沟通避免冲突。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听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优劣,从源头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沟通,避免产生正面冲突。祖父母认为父母没有经验,所以对父母的做法感到质疑。父母可以用事实说明,也可以通过身边人的交流加以间接影响,例如多与祖父母的好友交流,传播育儿知识,再通过他们将育儿知识教给祖父母的间接传播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隔代育儿培训班。近来,广州、上海等城市里一些知名早教机构的“育儿课堂”里80%的“学生”并不是父母,而是爷爷爷奶奶进课堂。隔代育儿培训班又叫“爷爷奶奶培训班”,是城市里兴起的培训班。专门传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培养、教育孙子、孙女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培育方法。
调查表明,目前隔代教育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有的老人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是起到辅助的教育作用,而有的老人担当的角色更多。但祖父母带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的教育疑惑、与孩子父母的观念冲突等都是产生家庭矛盾和心理压力的原因。
隔代教育亟待心理辅导,“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出现是一件好事。这些“爷爷奶奶培训班”可以教祖父母们学会新规则,比如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等。老年人通常都已到了退休赋闲的年龄,社会竞争压力降低,生存危机意识减弱,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教育方法也相对简单,在孩子的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可能都力不从心。但是很多年轻父母因为怕与老人发生冲突就尽可能按照老人的意愿去养育孩子,可这样的结果对孩子并不好。培训班会跟老人们传授“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六、 “寄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对祖辈而言:
1、.学习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为父母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
2、多关心孩子的心理世界。别看孩子小,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接送幼儿园,也会有想法的。所以祖辈可以在与孩子的游戏里,帮助他们宣泄,听他们的心理故事。
3、多带孩子到外面玩,帮助孩子发展与同伴、他人的关系。来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关爱也会带给孩子温暖,有助于他对人的信任与开放,利于日后的亲子相处。
4、平时多给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
5、与孩子父母原来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最好他们有孩子,可以定期带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们家里去玩,让孩子熟悉与父母同辈的人,熟悉与父辈成人的交往。
6、多陪孩子玩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帮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7、在孩子能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里,尽量让父母带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8、在电话里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少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免得让孩子觉得“都是父母让我难堪的”,多给亲子相处创造快乐。
9、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他的自我发展,而且减少了日后孩子的父母需要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潜在压力。
10、给自我留出适当的休闲与社交时间,为以后的“空巢期”做必要的准备。
对父母而言:
1、记录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给日后孩子阅读,以便让孩子懂得“父母是多么地想他、爱他”,而不是“不管他”。
2、多慰问祖辈,感谢并理解祖辈的隔代教养,利于祖辈在孩子面前多说自己的好话。
3、在电话里如果孩子不说话,可以给他讲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对着电话说话的“焦虑感”,激发他想听你说话或者和你通话的兴趣。
4、控制给孩子买玩具、衣服等物质,免得孩子过度将你和物质联系在一起。
5、和孩子相处时,有意识地带给孩子惊喜,比如带孩子去做祖辈无法带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轮、玩嘉年华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不一样感觉。
6、做好与孩子分离的过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来又离去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一定要注意分离前与孩子的交流、与祖辈的衔接。
七、隔代教育:怎么说老人才会听
让老人帮着带孩子,当然要比把孩子交给保姆放心。可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老人往往在带孩子这件事上颇为自负,所以当你们之间出现无论是喂养、护理还是教育的矛盾时,你的意见,甚至是你的抗议,他都像没听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
怎么说,他才会听?
1、甜蜜地说。我们小区里有位婆婆,在和我们聊天时说到,自己和儿媳妇在育儿观念上有大差别,但她总会选择什么都听孩子妈的。
为什么她能如此听儿媳妇的话?我慢慢地盘问出了原因:她认为自己的儿媳妇很不错,对自己既尊重又体贴,每次要跟她说什么之前,都会先开口把“妈”叫得甜蜜又亲切,有时候还会在送给她很喜欢的礼物之后再轻描淡写地说些关于养育孩子的意见,以至于这位婆婆每次都不太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儿媳妇的孝顺、甜蜜比起来,并不算什么,是很容易接受和改善的。
2、有重点地说。有一次,我有个同事一上班就和我抱怨,说女儿病了,她放在了自己的妈妈家,嘱咐得周到详细,结果晚上回家一看,老人还是给孩子吃错了药,而且果汁也喝得不够量,磨牙饼干也没给吃。她又担心又生气,可今天又不得不把女儿再放在姥姥家。
我问她,你是怎么嘱咐老人的?她说,我说得别提多详细了:早上8 点吃早点,9 点吃第一次药,吃半片,10 点喝果汁、吃饼干,12 点吃午饭,12 点半吃第二次药,也吃半片……她还没说完,我就打断她,让她赶紧给自己的妈妈再打个电话,只说两句:“今天每4 小时给翘翘吃一次药,每次半片。别多吃啊,医生说吃多了会抽筋的。”她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照办了,果然这天老人没给孩子弄错药,也把孩子照顾得很好。
这也是很多妈妈爱犯的毛病,跟老人说话没重点。老人觉得很繁琐,没记住不说,要是遇到挑剔的老人,还会因为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气愤或郁闷。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几点吃的都不重要,只要叮嘱老人最重要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吃药的事。有重点地说,老人就会听,说得太多,老人反而什么都没听见。
3、让别人说。如果老人怎么也不肯接受我们这些年轻父母的意见,可以试着让他们认为是“权威”的人物帮着说。
如果你觉得婆婆经常无意识地说些脏话,或者有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那么你可以让老公私下去跟婆婆说,告诉她如果孩子模仿她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上幼儿园或者上学就会被人笑话。通常出于疼爱孩子和对儿子的尊重,婆婆会“听”这样的话。
另外,如果你的某种育儿观念婆婆不能接受,你也可以想办法让周围人影响她。比如我主张从孩子一出生就经常给他洗澡,但是从农村来的婆婆就非常反对。
某次,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来家里玩,我介绍了她的身份,婆婆立刻把她当成了医生一样的权威专家问长问短。这时,我有意无意地和她聊起了孩子洗澡的事情,她发表了和我相同的看法。当时我婆婆并没有表态,但在此后就不反对我经常给孩子洗澡了。
同样,相似的事我也经常通过其他孩子的家长来说,当婆婆知道,身边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养育方式时,她会乐于接受这一事实的。
4、在适当场合说。我的小姑子今年生了宝宝,有一次我们去看她,她当着我们的面说起了她婆婆给宝宝冲奶粉时用的水总是太热,想让我帮她一起说服她婆婆。我看得出来老人的脸色当时就变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但是后来还是听说她婆婆闹着要回老家去,不肯帮她带孩子了。
所以,有什么意见想跟老人说的话,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当着家人的面,当着邻居的面,甚至是当着医生的面……要知道,老人很要面子,这么被你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
老人特别高兴的时候也不适合说,否则很让人扫兴。所以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合还真是需要等待时机,细细琢磨。散步的时候、睡前看电视的时候,尤其是看到电视里有相关的场面或生活中碰到合适的事情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有技巧地让孩子说。有时老人坚持的某些事,一时无法反驳的话,不妨先顺着她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孩子来说。
我有个朋友,孩子快上幼儿园了,朋友非常希望儿子能独立地尝试自己吃饭、穿衣等等。但孩子的外婆总说孩子太小,自己吃饭会吃不饱,自己穿衣服没必要等等。
老人这么说时,她从不反驳。但是等到周末她经常会约上我们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饭时她就鼓励儿子自己吃,并且告诉他这样吃饭很有乐趣,像个大孩子。我们的孩子自己吃饭也成了她给儿子树立的榜样。于是孩子回家后就会跟外婆“抗议”,坚决要自己吃饭。老人拗不过孩子,只好“从”了。
再比如说我婆婆,不愿意给孩子吃蔬菜,怕孩子嚼不碎噎着。我就把晚间的故事时间都给了“蔬菜”,讲小白兔啃萝卜所以跑得特别快,小山羊吃嫩青草所以爬山爬得特别高,大力水手吃菠菜特别有力气……这样不露声色地“策反”之后,孩子总是主动要求奶奶给他吃“菜菜”。孩子一要求,奶奶就“投降”了,我想说的话她也就算是“听”了。
6、用自己的缺点说。当和老人在某些育儿观念上发生冲突时,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婆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自己的妈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可以和婆婆说:“您看,我妈妈当时就是老让我吃糖,我的牙现在多难看啊!”或者对妈妈说:“你看圆圆爸,就是我婆婆小时候给惯的,一点儿自立能力也没有,连碗都洗不干净。”通常,老人对于自己孩子配偶的缺点都很不喜欢,绝不愿意让自己的孙辈重蹈覆辙。但切忌反过来说,否则会伤害到老人,因为这如同指责她在教育自己子女上的失败。
我自己遭遇过一次重大的“危机”,我婆婆坚决要把我儿子带回老家,我强烈地反对了几次她也不听,还把我的阻止看成是不信任和不知好歹。
最后我跟她谈了次心,很诚恳地告诉她我不是不信任她,而是我自己小时候就是在奶奶家长大的,很大才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所以性格乖张,脾气一直不好,没有安全感等等。我婆婆此后再也不提及此事了。
也许你用了N 招儿之后,老人还是不听,那么就干脆想一想,他为何会如此坚持?也许他的观念并不是全无道理!这个时候,说服自己也许是最佳选择。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专家特别提醒:
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