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沿路散步,偶感两旁树木生长速度之惊人,茶碗粗细的树桩,六七年时间就篮球直径那么粗了,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不仅人心浮躁,连树木也不甘寂寞了。
浮躁,乃人性的天敌,使人性失去了根基,使清澈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最终导致精神的贫困,把人推向痛苦的深渊。浮躁即是一种不理智的情绪,又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浮躁的工作态度,看不上现在的工作,难以沉下心来做好现在的工作,将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或想通过跳槽来改变自己的轨迹。
淡是一种外显的状态,定一种内在的心境,一个遇事不惊看事较淡的人,这种人大都心里有定力。正是心的定,才有行的淡。淡定,是对世界、社会和他人,不抱过高的期望;淡定,是不与天较劲,不与人较劲,不与事较劲;淡定,是有所抗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淡定,是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好心态。淡定,也是一种幸福,有钱未必真幸福,钱能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能买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能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能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能买到别墅,但买不到温馨的家……
淡定,不是平庸,淡定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
淡定的人,遇到不公正、遇到误解、遇到委屈,不会太伤心,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自怨自艾,而是咬紧牙关,苦炼内功,等待和寻找胜出的机会。
淡定的人,会热情地对待工作。他们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会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怨天尤人,也不会因为职务的高低而怀才不遇,更不会因为待遇的多少而牢骚满腹。不会欺上瞒下,看领导的眼色做事,也不会投机钻营,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去捞取名利。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劳动中获取幸福。
淡定的人,会真诚地对待感情。不会因社会的诱惑而忘乎所以,更不会因职务的升迁而为所欲为。社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强,会和心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淡定的人,会坦然地对待生活。能清醒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好高骛远、缘木求鱼,也不盲目攀比,爱慕虚荣。他们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所认定的幸福,与世无争地生活着,简单而又快乐。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遇事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凡事皆淡定,或许极难做到。然而,通过自身的感悟、修炼,不断地追逐淡定,接近淡定,其实也是一种境界!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时隔千年,历史的人和事早随时间远逝。然而默诵这一千古名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宁静是心灵的洁净,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淡泊宁静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当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种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们前方,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
宁静,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朴的情怀,是一种生命的态度。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当你失落时,当你得意时,当你快乐时,当你痛苦时,请给自己找一片天空,一片宁静的天空,它会让你忘掉所有的痛苦与失忆,给你带来崭新的一切。
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高尚,多少世人把苦恼和焦虑总是归结为社会的改革,利益的竞争,人情的冷漠,其实,这一切恐怕主要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没有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洗涤自己的心灵,心存一份坦然,生命的永恒与魅力也恰在于此。当我们在忙碌中奔波时,不妨稍稍停驻,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因为这样你能品味到别样的滋味……
数一数老一代的大家们,之所以成就非凡,被人称颂,是因为他们都能“坐”得下来、“沉”得住气、“钻”得进去,不计较一时功利。不是么?季羡林辞“称号”、“荣誉”,钱钟书不参与各种评奖、不接受称号和采访、不出席邀请会。现在的不少人即使通过造假也想弄个什么“名头”,缺的不就是淡定和宁静吗?何以致远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