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老百姓很看重的一个节日
(2013-04-05 07:34:57)
标签:
清明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第一,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近世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差不多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清明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个祭扫踏青的日子,其固有的“文化因子”,正面临被“浪费”的现象。令学者更担忧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正有“专家热衷、群众淡化”现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节日不是政府、专家过,而是人民过。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全民传承’是节日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不同。”
如今的清明节,内容日益丰富。有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有地方组织对黄帝、炎帝的公祭活动,还有春游、植树等新民俗。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认为:清明正成为多种文化传统、多种文化要素、多种文化价值交集的复杂节日。他认为,当前,应把国家引导与民众意愿更好地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中国所有的节日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与人、生与死、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以节日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民众认识到这种恒远的价值”。
清明,这个时令、文化、风俗上三节合一的节日,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一首“清明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嬗变成了愁思与缅怀的心灵寄托,靠着凄凉、忧伤的淅淅沥沥小雨的白描深入人心。“插柳”,作为清明节重要的文化符号,历经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没再衰微。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时节,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风。坟前插柳、沿途赏柳也是清明的重要文化形式。这不得不归功于俗语讲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萌”。“清明茶”,现称“明前茶”,新春的第一出茶。入春后气温适中,此时新采之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又经过冬季休眠,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略丰富,口感鲜爽;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危害,不必施用农药,茶叶未受污染。“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贵,还有另一重原因,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确为真实写照。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这春日露头的节气中,被抽象出的文化符号大于饮用价值。人们出于内心的审美需求往往遮蔽了其实际的科学意义。
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节日所特有的一系列特定的活动和仪式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