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有偿家教”挑战着教育政策

(2013-03-03 07:35:54)
标签:

教育政策

减负

有偿家教

小学在校6小时

教育

分类: 阚侃教育

  最近,四川省教育厅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引来不少热议。“减负”的方向是对的,但措施一定要可行,这些规定学校执行起来很容易,但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政策规定首先要符合广大百姓的实际需求。

建国以来,我国的40多道“减负令”仿佛一堆废纸,“有偿家教”入了地方法规也形同虚设,是人们的法制意识淡漠?还是这些法规本身就不符合实际?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

一则减负“趣事”,某地要求小学必须三点半放学,一些家长无法接,政府部门于是考虑,在社区设置临时安置点,要把学生放学后从学校送到社区,可让人纳闷的是,学校有场地、学生在学校最安全,为何还要在社区找场地?要家长另付钱?据说,这是为了执行“减负令”。真是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基本控制住了,这一点很好理解,下级教育部门无论是从讲政治、还是讲党性,服从上级是必须的;学校是公办的,校长、教师都是公职人员,不愿听也得听。然而,学校减负并没有带来孩子的实质减负,学生们的睡眠时间反而减少。表面上可以将孩子负担沉重的原因归为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逐利,实质上,恰恰是学校一刀切的“减负令”,导致学生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狠抓学生的减负,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严格要求学校不得补课(包括平时下课之后,以及双休日),缩短孩子在学校中的时间。教育管理部门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教育部门发校内“禁补令”,把辅导的“刚性需求”推向了市场。补课地点由校内转向校外。学生们反而被家长送去各种培训班,双休日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平时回到家中,也有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

 过去节假日学校组织补习,每位学生一个暑假交200元左右,现在一个小时的一对一辅导就200元,过去家长举报,教育行政部门查处,现在学校不组织了,结果乱象叠生。 

疯狂的“有偿家教”无疑是当下“教育乱象”的畸形产儿。 疯狂的“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偿家教一是有损师德,二是影响日常教学。有偿家教需求无非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附属品。中国的教育已经陷入到了一种怪圈之中。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只是简单的一禁了之,根本就是隔靴搔痒。简单地针对表象立法,立了法却又很难执行,反而失去了法律法规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偿家教”不仅是对教师的道德上的考验,也是对学校教育的考量,更是对教育政策的挑战。

在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等各种因素压迫下,许多家长选择培训班是无奈之举,也是真实需要,正榜生与择校生,一分之差万元之差,托关系、走门子也上不了学,家长能不急吗?

禁止不让做什么是件很容易的事,拿出让做什么的政策是件很难的事,难事不做就是不作为的表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只要禁止了学校补课,就完成 “分内之事”,社会补课不关我们的事,把补课的责任推向家长和社会。这完全是推脱责任的行为,只要是教育的事就是教育部门的职责,何况参加补课的多数是在职优秀教师。

反观“减负”政策的制定,这是打着规范办学行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旗号搞了多少反科学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是谁在补课?是优秀教师,当他们补课挣的钱比工资多的多的时候,他们的工作中心还会在课堂上吗?我们搞的许多名堂的评选,为这部分老师增添了不少筹码?这难道不是责任?很多教育政策的确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