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有偿家教”挑战着教育政策
(2013-03-03 07:35:54)
标签:
教育政策减负有偿家教小学在校6小时教育 |
分类: 阚侃教育 |
建国以来,我国的40多道“减负令”仿佛一堆废纸,“有偿家教”入了地方法规也形同虚设,是人们的法制意识淡漠?还是这些法规本身就不符合实际?存在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
一则减负“趣事”,某地要求小学必须三点半放学,一些家长无法接,政府部门于是考虑,在社区设置临时安置点,要把学生放学后从学校送到社区,可让人纳闷的是,学校有场地、学生在学校最安全,为何还要在社区找场地?要家长另付钱?据说,这是为了执行“减负令”。真是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基本控制住了,这一点很好理解,下级教育部门无论是从讲政治、还是讲党性,服从上级是必须的;学校是公办的,校长、教师都是公职人员,不愿听也得听。然而,学校减负并没有带来孩子的实质减负,学生们的睡眠时间反而减少。表面上可以将孩子负担沉重的原因归为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逐利,实质上,恰恰是学校一刀切的“减负令”,导致学生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狠抓学生的减负,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严格要求学校不得补课(包括平时下课之后,以及双休日),缩短孩子在学校中的时间。教育管理部门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教育部门发校内“禁补令”,把辅导的“刚性需求”推向了市场。补课地点由校内转向校外。学生们反而被家长送去各种培训班,双休日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平时回到家中,也有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
疯狂的“有偿家教”无疑是当下“教育乱象”的畸形产儿。
在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等各种因素压迫下,许多家长选择培训班是无奈之举,也是真实需要,正榜生与择校生,一分之差万元之差,托关系、走门子也上不了学,家长能不急吗?
禁止不让做什么是件很容易的事,拿出让做什么的政策是件很难的事,难事不做就是不作为的表现。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只要禁止了学校补课,就完成
反观“减负”政策的制定,这是打着规范办学行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旗号搞了多少反科学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是谁在补课?是优秀教师,当他们补课挣的钱比工资多的多的时候,他们的工作中心还会在课堂上吗?我们搞的许多名堂的评选,为这部分老师增添了不少筹码?这难道不是责任?很多教育政策的确该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