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新提法层出不穷,的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许多方面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理念、提法看似美丽,实则缺乏基本的标准与规范,因此,落实起来千差万别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教学中,标准要求最明确的还是高考,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课本,在这方面学校管理人员抓的细、实、严也是因为它有标准,好抓、会抓、能抓出成效。
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力度就次于抓高考,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的标准多样,好课的12条标准,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生本课堂、绿色课堂等等,所谓的标准有专家的发挥,有学校的规定,既不科学也不规范,因此,老师们落实起来就比较困难。
德育为什么软而不硬,虚而不实,效果不佳呢?也是标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文件、规定也很多,从组织、管理等方面投入也不少,但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原因就在于,抓德育的具体标准到底是什么?谁能说的清楚?连标准都不清楚,到底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呢?
都清楚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的标准明确,老师们也都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然而,育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平时到每处学校我都留意这方面的标准要求,曾多次在网上搜索过这方面的资料,但我至今也没找到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育人的标准要求。职称、先进等评聘中也只能用几张证书来代替育人这个方面,但根本没有明确标准。没有明确标准的事情,做不好,既怪不着学校,更怪不着老师,要怪就怪评价者和管理者,没标准你到底怎么来评来管呢?
在教育领域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标准不如有个不完善的标准,标准不明确的事情就认准一项抓一项,大呼隆、搞形式,实功虚做,到头来害人害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