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父母多陪陪孩子吧
(2013-02-08 06:30:41)
标签: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潜移默化的教育育儿 |
分类: 家校共育 |
在城镇,很多家庭的妈妈都是职业女性,由于忙于工作,会请保姆或者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保姆的责任意识、文化水平和教育方法有限,很难把孩子教育到理想的程度。老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而且老人会对孩子更加娇宠,无形中会使孩子变得任性或娇气。因此,把子女的教养,推到保姆、老人身上,是不明智的选择。如果将来孩子不争气、不成器的话,即使你事业有成,挣的钱也很多,你的地位、金钱又有何用呢?现实表明,当很多人真正成功的时候,却发现,至亲的家人也许早已形同路人,幸福的家庭也许早已支离破碎。等到他们拥有大量财富时,却发现还有更大的单等着要买。
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结婚生子后,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息影在家做了全职妈妈,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伟大的选择,什么事业能与教育好孩子相提并论。山口百惠如果只是给孩子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的话,她完全可以找一位高素质的保姆,为了教育孩子的话,完全可以聘请一名知名教育专家做家教,山口百惠懂得,父母的陪伴、示范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陪伴孩子不一定非要进行施教,而是让孩子发现做父母的怎样待人处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个阶段如果缺乏对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的世界里就会缺乏父母的形象,不利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同时,可能造成将来对父母的叛逆以及无责任感,对身边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满不在乎,表现出消极、冷漠,习惯于爆粗口,甚至遭受到一点忽略或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大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做出很残暴的举动。
家长本来应该是孩子最亲的人,可孩子的心事却不愿意向家长吐露。家长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教育的前提是孩子和家长形成亲密的互动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家长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多花金钱在孩子身上。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散步,陪孩子运动,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用心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行!
会陪孩子玩的父母才是好父母。但一提到陪孩子玩,很多家长就头疼,到底陪孩子做些什么。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推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生”、“小警察”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学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其实,无论多么简单的亲子活动或者游戏,只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也一定会很开心。关键是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要在一起。但很多家长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却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应付差事,而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小时候你陪伴他,你老了他就陪伴你,这就是亲情,这就是感恩。天底下还有比这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