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这个要求设计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但教育肩负着重任。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课程资源、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形成完善、高效、不断创新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教育学生获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具备生态道德、生态思维方式、生态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会和谐共处;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视生物多样化,尊重文化多样化;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态文明的决策和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要发挥社会实践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意围绕生态文明的热点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生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与社区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要有计划地利用每年的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会、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团队日等教育途径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要继续扎实有效地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将“绿色学校”创建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抓手,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的发展规划,都要倡导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学校文化氛围。
要研究制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计划,参照教育部《中小学环境专题教育大纲》要求,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构建成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地方课程。各学校要结合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中,坚持将课堂教学渗透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逐步实现生态教育的任务与目标。要鼓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和渗透点,科学确定渗透量,注意渗透的适度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理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