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智育的动力之源
(2012-05-29 15:38:28)
标签:
德育智育教育 |
分类: 报刊发文 |
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时,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先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素养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前进动力。光注重知识传授既成就不了学生也成就不了自己,成功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培养道德自律的人,即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损人的事。德育的底线是不损人,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这应该贯穿在所有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各项权利,学生才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欲望。一个孩子可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守着道德规范,我们的德育功劳已经很大了。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攻任务又是什么?是实现三个转变:从培养学生形成道德知识结构为重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形成道德能力结构为重心的教育;从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为起点的“说理教育”转变为以提高道德体验能力为起点的“感悟教育”;从主要着眼于“结果”的道德教育转变为主要着眼于“过程”的道德教育。
要满足两个主体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德育创新要满足两个“主体”的需要,一个是社会主体,一个是学生主体。德育的超越性还应摒弃我国传统德育中业已存在的弊端,轻视基础性普遍性的道德教育,一味无限拔高和划一要求,如轻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责任教育,而一味强调无私奉献;轻以个人为利益主体的诚信教育,而一味强调集体荣誉;轻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意识培养,而一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等。他们只有从内心里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仅是分数,而是与个人的成材、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出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