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
(2011-10-20 11:02:42)
标签:
课堂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教育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教师每堂课都很努力,是不是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课堂之间缺乏联系性,丧失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把握,学科成绩也不会理想;如果课堂之间是有机整合的,哪怕有些课堂略有缺陷,也不失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学成绩也会比较理想。这个道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的用意是好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与学科教学的整体性很好呼应起来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多少老师能够跳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来整体规划整个学科教学呢?
有的老师名头不小,课讲得也很精彩,但就是不出成绩;有的老师课很普通,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多,但成绩很好。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科教学效率不能划等号,主要区别,在于课堂教学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能力强不等于学科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的差异在于微观课堂与宏观学科关系处理与把握。
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成学科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学科知识的能力。学科教学是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点综合为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既要培养学生分析学科知识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一些。这也是一些学生平时学习还可以,到系统复习时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能力的切换没有跟上来。
分析能力易于培养,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道例题到另外一道例题。综合能力就不容易了,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点,有可能转化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从而在考试中轻松提取出来;更多时候,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在不能整合为学科知识系统时,反而搞乱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不管是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可能避免学科教学赢得了知识点上的成功,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盯着脚下的路”,学科教学是 “盯着前方的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既要“盯着脚下的路”,又要“盯着前方的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