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是八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近几年,其作用在明显减弱,并且出现了许多消极因素。
一是由于城乡学校、重点与一般学校职称评聘名额上的较大差距,造成大量优秀教师迅速集中到城区和重点中小学,导致城乡教师资源严重失衡,城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师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二是由于职称评聘终身制,评上的万事大吉,不再象没评前出力干活了,没评上的看不到希望也没积极性,评上不聘的也越来越多,有个初中学校就有60多评上高级没聘的(由于年龄段十分接近),部分教师算了一下到退休也没希望聘上高级,因此,就想开了,想开的人越多越不是什么好现象。
三是评聘条件不能与时俱进,没有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开始评职称到现在必不可少的条件一直是教龄、论文、论著、荣誉等等,特别是高级职称要求更严。中小学和高校是有区别的,中小学教师的最大成绩就是教书育人,并不是什么论文、论著之类的。由于评选条件的导向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过分追求荣誉,不是在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在攻“关”、造假等方面下功夫,这与中小学教育是不相符的,而且也影响了教师形象和教育形象。
四是教师工资实施“按职称分配”的原则,不利于调动高级教师积极性,按正常情况计算本科毕业10年就可以评上高级,职称设置是高级、中级、初级金子塔型,评上聘上高级后积极性调动问题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中级、初级数量众多的人的积极性调动也需要研究,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有效结合是分配的一个课题。
鉴于上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确实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层次结构、不同层次职称的比例分配、评聘条件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怎样评才能评出实绩,调动积极性,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才是改革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