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团队和以唐僧为首的取经团队,虽然都是文学作品里的故事,但其经历折射出了基本的管理逻辑,是两个可以用来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案例。这两个团队的发展、结局大相径庭,值得学校管理者在各个工作环节上去反思、借鉴。
愿景,愿景
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希望最终实现的图景,是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有什么样的愿景,就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局。对比宋江的梁山团队和唐僧的取经团队,便能证明此理。
热衷招安导致梁山垮台。《水浒传》中,宋江因为一味热衷“招安”,置一班兄弟的共同理想于不顾,却向对手屈膝投降,令众兄弟失去了朝前冲的期待。从根子上来说,宋江乃小吏出身,他只图有朝一日能够再穿“官衣”、再吃“皇粮”。他这种向对手投降,接受对手招安的消极愿景,慢慢消磨了团队开创未来的决心和斗志,最终造成了起义的彻底失败,结局悲惨。
执著取经使唐僧修成正果。假如可以这样比的话,《西游记》中的唐僧,远远不及宋江。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更没有手持兵器去打仗的能力,但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他却可以度尽劫波,最终安然到达。而且,他把一个最初不和谐的团队带成一个和谐的团队,把其他人的三心二意化为一心一意。能说他没有本事吗?唐僧的法宝,就在于愿景正确而清晰,一心一意做事,绝不生二心。哪怕他的团队成员有了动摇,他还是岿然不动,并最终靠自己的一心统一了众人的多心,取回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愿景不同,结局相异。这是基本的判断。唐僧团队最后取经而成,各得其所,真可谓功德圆满。比较起来,宋江团队则死的死,散的散,甚是悲惨。作为团队领袖,宋江放弃了凝聚众人的最初愿景,仅从个人私利出发,毁灭了整个团队的思想基础。众好汉面对这样的新愿景,无异于“刚脱虎口”、“再入狼穴”了。李逵、鲁智深、阮小七等人自始至终对宋江的“招安”主张持反对态度,直言“冷了弟兄们的心”。如此人心不齐,实践力大为受挫。相反,唐僧的愿景正义而光明,并且,他善于把自己的愿景化为团队成员的个人愿景去引导大家,利用赴西天取经这一远大蓝图来统一团队的意志,使取经、修成正果成为团队的共同愿景。一念之间,胜局已定。
团结是愿景的内核
愿景是一种意愿的表达。一旦表达发生了问题,团队的团结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宋江团队在事业最辉煌时是108人,但他们团结吗?
《新说水浒》的鲍鹏山认为不团结,笔者亦有同感。梁山好汉表面团结一致,其实帮派林立,各自为政,如老梁山派、后梁山派、二龙山派等。在形式上,“人”虽聚起来了,但“心”没有真正持久地聚起来。可能只有“铁牛”李逵是死心塌地跟着宋江,但他也是对“招安”路线闹得最凶的,其他人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唐僧团队最终能够取回真经,除了愿景正确远大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团队很团结。团结是一个正确愿景的能量着力点所在,它能产生“1+1﹥2”的效应。唐僧注意将自己的远景目标进一步具体为师徒所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与人为善从而“求取真经,修成正果”,并在取经路上用这一崇高的价值观凝聚人心、激励团队。因为这个,使团队的战斗力、互助力直线攀升。
要聚人,先聚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强大的心理力量,这也是实现愿景的不二通道。
唐僧不但聚了人,更聚了徒弟们的心。他很注意感情聚合力,如为徒弟们缝补衣服,夜间给他们盖被子,通过细节体现关怀,这让唐僧赢得了徒弟们的心,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反观宋江,不只是“冷”了众好汉们的心,也“伤”了他们的心。
镜鉴
按照小说里的描述,宋江和唐僧此二人,在情商和执行力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们都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能把众多英雄聚拢在身边,为我所用。且二人为自己的愿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促成了阶段性愿景的实现。但由于对愿景的坚守程度不同,队伍的团结程度不同,人心的聚合程度不同,最终出现了两种结局。笔者认为,其带给学校管理者的思考至少有以下几点:
要提出正确和持久的愿景。愿景是指导思想,是奋斗目标,是努力方向,一定要正确、要持久。即使有短期目标,也要和长期目标互相支撑,要让其能激励人、鼓舞人。如果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不能为师生提供高远广阔的大境界,或不能将愿景的实现步骤进行有效的分解,甚至出现朝令夕改、自相矛盾,很容易使团队失去方向感,斗志遭遇挫折,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向唐僧学习带队伍。学校管理者要及时、有效地提炼出团队愿景,这就要通过开例会、座谈交流等方式来了解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教师,将教师紧密团结起来,甚至也可以通过学生调查等方式来完善学校的思路。毕竟,学生是学校培养的最终对象。
唐僧带队伍,有恩威并施的特点。学校管理者也应既关怀团队,又不失制度之严。以关怀激发善,以制度约束恶,围绕学校愿景,恩威并举,以此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合力局面。
要注意“经营”教师的心。凡是管理团队,都有人心向背的问题。校长带队伍,也不例外。“心动”才能“人动”,善于经营“人心”是校长管理学校时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校长眷顾教师的心灵时,才能防止教师“心浮气躁、心存抱怨、心灰意冷”,使其“心平气和、心悦诚服、心满意足”地完成工作。人和胜于天时地利,综观历史,无论事件巨细,能体现此道者,十居其九。
(作者为陕西省千阳县南寨中学副校长■赵广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