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观念变了:
1)学生观变了。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人生幸福,“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实验教师的口头禅,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成为实验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2)课程观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3)教学观变了。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与传统的知识本位意识相对立,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
教师的角色变了: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的两年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地加以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实验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了个性化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可以说,实验区的教学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教材”的状况,实验教师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改善,从而全面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1)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了。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识字,也从生活中,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识字,并初步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两年下来,实验班学生比以前学生的识字量有明显提高。识字量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前阅读、广泛阅读就成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2)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验教师反映:“实验班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4)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用实验教师的话来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5)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新课程不仅专门开设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每门课程教学中,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将会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