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讲坛台湾教授曾仕强讲的易经中,说了一个故事,是三季人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客人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看到他的弟子在扫地,就上去问:你是孔子的学生吗?这位弟子很自豪,说:我是的。客人又问: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弟子很高兴也很自豪地说:那当然可以啊。开始他还以为客人是不是要为难他,问一个深难的问题,就等着问后回答。
客人问:一年有几季啊?弟子懵了,几季?这还用说啊,什么意思啊?可四季这是世人都知道的事啊。问题让他摸不着头脑,也只好回答:四季。客人说:不对,是三季。弟子真的懵了,明明是一年四季啊,怎么会是三季呢?正在说着,对面孔子走了过来,弟子好像找到了救星,赶忙上前对孔子说:这位客人问一年是几季,老师,您说呢?孔子回答:三季。弟子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是四季啊,孔子又重复一次,三季。
事先,他们说好的,谁输了就给对方磕三个头,这时,弟子无奈,只好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很高兴地离开了。
客人走后,弟子对孔子说:一个就是四季为什么非要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他一身绿色吗?这分明是“蚱蜢”,这动物只有三季,秋后就死了,他不知道有冬天,你给他说四季能说明白吗?这样一说,弟子才懂了。
这个故事,是说明人说话要看对象,随机应变。呵呵,这样的故事在卡耐基的一书中我也读到过。实际上是说,人与人说话,是要看对方的,当他不懂的,你说是没有用的。是告诉人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哪怕吃一点亏,也要看好对方,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想法去说话行事。
细细去想,这是很有道理的。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听起来不好听,可真的是这么回事,能做得来也是不容易的。说的也是一个人如何聪明处世。所以啊,一个人所说的自己最深层的话,有能懂得,又能真说,就更是珍贵了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