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高考之痛”曾经在社会各界中引起过热烈讨论,南京“高考之痛”透露出许多值得进行深层次挖掘的问题,高考在“社会”的教育期望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当前人们对教育的最主要期望是什么呢?俗语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说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人生的期望也就是对教育的期望,通过教育来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可能是人们对教育的最大期望。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最主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教育竞争以获得较好、较多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可以提升人的人力资本含量从而提高人的生产率,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拥有较高的工资;而“筛选理论”则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构成人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可以使人在求职和职后的社会流动中拥有明显的优势。以上可以充分说明教育与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选拔机制中,人们是否有机会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高考成绩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高考成绩决定着学生进入怎样的高校,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地位,因此对教育的期望就变成了对高考成绩的追求。事实证明,高考在人们的教育期望中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对高考成绩的追求是人民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应该属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重叠部分,因此,对较高社会地位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只要高考结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那么人们对高考的期盼就不容易发生明显的改变。考虑到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可预见的将来,人们对高考的期望似乎不会降低。因此,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