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转)

(2009-09-21 14:49:06)
标签:

素质教育

应试能力

教育

分类: 视点.争鸣

 

                             蔡笑晚/文
     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一生的发展的能力不是一种重要素质,那未请问什么才是重要素质呢?。提倡素质教育不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吗?所以素质教育不能将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只能将其协调起来,这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对优秀学生来说,减负为他们腾出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使他们有可能根据自已的愿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差的学生来说,减负所腾出的时间可以用来补救学业上的不足。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校为了应试的需要,也为了达到齐头教育的目的,所采取的一个绝招是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和假期作业(据了解某中学的初一学生语文寒假作业仅作文一项就达二十篇之多,其他各科都是一大本一大本的)。以期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普遍达到所要求的水平,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取到好名次。这个要求使学校成了古希腊神话里强盗旅馆中的免费床位,人们为了享受这个免费床位,却付出了更为高昂的代价。
    大量的带有重复性课外作业和假期作业及假期辅导班上课几乎占去了学生全部的空余时间,学生被弄得喘不过气来,不能享受青少年时代应该有的休闲时间,更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另外,有些优秀的家长即使有能力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也无法插手进行家庭的特殊教育和培养。天才的发现和培养都必须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在重压之下,必然扼殺了优秀人才的智慧锋芒。因此,对优秀学生来说,减负为他们腾出了许多宝贵时间,既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又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或进行自学、超前学习、真正优秀的还可以跳级,或进行特殊的培养(象韩寒、窦蔻这类天才),而不致于在重压之下被印进了固定的模子里。特别是那些某方面具有特殊天资的人才,在这种仅仅为了应试的教育制度下,简直成了牺牲品。
    对于那些差的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习压力非但不能使他们由差转好,相反,他们在不堪重负之下,对自己的读书上进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人们总是去完成自已所能够做到的事情,对于肯定无法完成的事情就不会有人去争取完成它。所以,过重的压力反而会促使人们做出放弃的抉擇,到了这种时候,任何悲剧都有可能发生,学习障碍、心理异常、中途辍学、离家出走……因此,减负对补救差生起差举足轻重的作用,减负所腾出的时间,既可让他们轻松一下,又可以用来弥补学业上的不足之处。
    就一般学生(中等生)来说,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永远只能是中等生,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想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改变学习方法,而不是做太多的重复性的课外作业,而这些重复性的课外作业只能使他们的思维定势,对于同类题目可能会有好处,但不能提高他的智力水平,不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从本质上讲并无任何其他好处,而且由于过度紧张和疲勞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很不利。
    由于大量的课外练习对应付考试确实有利,所以在现行考试制度之下,减负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分数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最重要的,而且有时候一分二分之差可以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社会上经常听到成败论英雄,对学生来说则是“分数论英雄”,你素质再好、基础再扎实,如果考不出好分数,也肯定要吃亏。虽然一次考试的几分之差,绝对反映不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纯属偶然而已,但可决定你的命运。
    顺便说一下,我的第五个孩子在报考上海交大少年班时,因半分之差被淘汰,后来考上了别的大学,而且是省级三好生,后来又考上中国科大研究生。虽然现在也不错,但与妹妹相比,当时两人的水平基本相同,就是因为这半分之差,造成终生遗憾,正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时苏州中学教务长亲自到上海交大鼎力推荐,也未能说服交大招生办负责人,说明分数之重要,那怕是半分。
    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现在大力倡导的教育方针,那么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是这一教育方针的忠实执行者。从那次教训之后我意识到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一项素质,而且是一项很重要的素质。
     为了弄清这句话,我们可以先对素质的定义进行分析。
“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这里指出了一个很根本的关键: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获得发展的条件,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为了获得好的后天培养,是必须通过考试的,好的应试能力则使学生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使他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反之你应试能力不好,你就不可能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即使您的先天遗传素质再好,你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社会有很多考试:考重点中学要通过考试,高分才能进入重点高中;考大学要通过高考,高分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考公务员要通过考试,高分才能录用,将来可以当官;出国要考托福、GRE,高分才能留学;职称晋级要通过考试,过关才能高升;上岗要考试,拿到上岗证才能去上班;……考试名目多得不胜枚举。每一种考试都给了您一种机会,都会决定您的前途和命运,都会决定你一生的发展,而且也决定了你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能力不是一种重要素质;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的能力不是一项重要素质;如果一项能够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能力不是一项重要素质,那未请问什么才是重要素质呢?。提倡素质教育不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吗?
    所以兜了一个圈子,最后还是证明应试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素质教育不能将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只能将其协调起来,这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
    而考试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废除考试制度,那些有权或有钱的人就有了优先的条件,穷苦学生就永无出头之日。这也是今有人对中国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
    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就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标准,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也曾认为,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业水平,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孩子面临中考和高考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一次考试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能兼顾时,必须以后者为主!

  上面已经说过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分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社会上任何事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学校里则是以分数论英雄,如果考试分数不高,即使你功底最扎实,最具有真才实学,也不可能被认为是优秀学生,接下来就是进不了名牌大学,也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机会,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事业了(当然特殊的天才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相反,如果能用心把考试应付好,得到高分,哪怕你功底不深,高分低能,也能进入好的大学,于是就有了灿烂光明的前程。至少有了一个金字招牌。
  如果不顾现行的考试制度,一心奉行真正的素质教育,那就是以身试法,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考试的择“优”与素质教育的“优”是大有区别的。考试的择优是分数的优,依分数高低择优录取是国家的大法,是谁也不能去碰它的,否则就是犯法;素质教育的“优”则只是教育界同仁和社会贤达的一片苦心而已,而且谁也无法把脑袋里的真才实学倒出来给别人看,所以也没有依据,更没有法律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素质好的学生必定能得高分。这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如果别人都在拼命地大做习题,熟悉各种题型,以应付考试(尽管这些做法对他的素质提高和今后发展没有任何益处,但毕竟在应试方面获得了优势),而素质好的学生却不在应试方面下功夫,那么后者就必然会吃眼前亏,不小心就会误了一生的前程。
   上面我所说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素质是针对现行考试制度而言,并不是说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其实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与考试能力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数学为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为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必要把每个公式、定理彻底弄清楚,只要能熟记,并通过大量做习题学会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定理,在考试中能得高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提高数学素质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这不仅不能增强他的数学功底,长期下来还会扼杀他的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又恰恰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然而,彻底弄懂每个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考较高深的课外书籍,会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虽然会大大增强他的数学功底,训练他的数学思维,并为今后高层次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应付眼前的考试方面未必会有优势。因为他没有时间像那些为应试而读书的学生那样去做大量练习,而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诚然,一个功底很好的学生,如果和那些智力差的学生相比,在应试中不必担心吃亏;但是,如果与那些智力同等而又致力于应试的学生相比,就会让人家占了便宜。对于一个功底确实很好的学生来说,只要他能及时地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应试”上来,得到优秀成绩是不难的事。
    所以当我们接受了一些教训之后我与孩子精心设计的学习方针是:在不影响应试任务的前提下提高素质,争取在每次考试中都要得到好成绩、好名次。不要把考试的名次看成是一种虚名,而是把它看成是实力的表现,把应试能力当作一种素质来训练。事实上,考试的名次不仅是实力的表现,也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虽已历经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当权者总想把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招揽进来,但是,每个朝代总有很多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被排除在外,因怀才不遇而遗恨终身;同时,也有不少无才无德的碌碌之辈,却能在应试中侥幸取胜而一步登天。即使在现代考试制度下,也有许多具备真才实学的人因为没有把考试应付好而名落孙山,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同时又总有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榜上有名而春风得意。
  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有一种机制可以保证素质好的学生一定有好前程,只要是以一次考试作为择优的手段,分数就必然是实力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硬道理,也是办学者的硬道理。如果哪所学校在中考、高考中年年都考不出好成绩,即使素质教育搞得再好,也逃脱不了“背黑锅”的命运。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强者,要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须面对现实。
    既然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如此之重要,而考试又不可避免,那么要想协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实现真正的减负,就必须使考试的制度和方法能反映真才实学,从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做起。我已经设计了一种新的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只跟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有关。跟你平时做多少练习无关,这或许可以引发中国教育的重大改革,使学生走出高压的环境,使中国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实现真正的减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发展自已的真才实学和有用的能力,不必去做那些毫无价值的大量的作业。使国家也能更好的择优录取各类人才。
    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既然素质教育和考试两者都不能偏废,那未必然的结论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能对立起来,只能将两者协调起来,我们把素质教育中与考试有关的这一项素质,即应试能力,作为一个专项进行讨论,现行的所谓的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在各种考试中得高分,特别是象高考。得了高分就能进名牌大学,就有光辉灿烂的前途。所以在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下,现行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无可厚非,而且是必然的结果,谁不想进名牌大学,谁不想自己有好前程,或许有人说,只要有真才实学,总会有机会发展的,而且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算进了名牌大学也不一定成大事,当然这些可能性都会有,但毕竟是极小数,因为那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处在不同高度上的两个人的竞争,谁胜算的机会较大,那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使自己人生未来的竞争处在有利的地位,就必然要先过好高考这一关,既然应试能力的重要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而考试作为择优手段的公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关键就在于设计一种考试方法,使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有创造力的学生必然有好的成绩,而那些只靠做大量习题而训练出来的应试能力变得无用,这样学生就能从高压下解放出来,学校也就能专心致力于真才实学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将会造就出一大批有用之才、栋梁之才,而不再有怀才不遇或高分低能。
    为了设计这种考试,我们首先对真才实学进行定义,什么是真才实学。所谓真才实学一般应理解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及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
以前的考试实际上也就是按这个理念来设计的,所以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就让学生去做大量的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可以测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但是却忽略了一个教育上的本质性问题:所有教育都是建立在学习之上,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功能,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意在学生阶段就反映在他自学能力上,如果一个学生能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学习尚未学过的东西,这等于具备了研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他今后去搞科学研究或搞实用项目都是最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的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如果把这种能力用于考试的标准,那未教育部门的应试教育就会真正的与素质结合起来,而应试能力也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素质。
    具体操作上,考试不应该考学习过的试题,读书学习阶段的那些试题,只能作为学生完成该阶段的学业的测试,成绩及格者给于毕业,成绩优秀给予奖励,并在高考总分中占百分之二十比例。而真正的高考应该不考这类题目,而应该考自学,研究能力,考试时给您阅读一份材料,并以这份材料上内容为基础出题,这份材料上的内容不是高中阶段书上的内容,但是只要真正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读懂,然后以这份材料为基础解答问题,高中知识掌握牢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取得高分,高中知识掌握得不好,自学力不强的学生,就不能取得高分,那怕您平时做的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这里不存在熟悉题型的问题,更不存投机取巧的问题,这里只取决于一点:真才实学。
    如果这样考试的话,学校就不再会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考试,在教学上就会重视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就会从这两方面来要求自己,不再需要去做大量重复的练习。而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自学、研究能力这两者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和未来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