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2009-08-13 14:52:29)
标签:

教学

结构

教师主体

教育

分类: 报刊发文

  如果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不改革,就等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改得再先进,仍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仍然不会有突破。


    教育结构包括教育层次结构、学校布局结构、师资队伍结构、经费投入结构和教学结构等诸多方面。近几年,各地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师资队伍结构、经费投入结构调整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
    教学结构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因素。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典型代表,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端。
    传统教学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它用片面的、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复杂的、运动变化的教学过程,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把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某些阶段起主导作用夸大为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认为教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自始至终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事物运动的辩证法则,也与认知学习理论相悖。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中小学老师不了解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性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中的空中楼阁。
    我们强调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是要否定其他方面的改革,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也很重要,但如果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不改革,就等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改得再先进,仍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所以不会有突破。我们多年来忽视教学结构改革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走入了误区,教学改革始终未能抓住主要目标,未能击中要害,没有大的突破,从而抑制了我们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的改革还是零星的、小范围的,必须认真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