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励要提倡批评不可无

(2009-08-09 11:15:06)
标签:

表扬

鼓励

批评

教育

分类: 阚侃教育
 
     在新课改实验区听课,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表扬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我特意统计了一下,多数课老师表扬学生在30至40余次。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多鼓励学生。表扬隶属于被人理解的高级需要, 当学生的这一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并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他就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激发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 学生从重负下走出来,在“乐此不疲”的状态下生活学习,是教育者的明智之举。 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轻松活泼地发展正是教师所追求的。.要学会赞美学生。抓往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 要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理智地面对忘乎所以的孩子,使学生充满自信,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这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观念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体现。 成功的教育会像无影灯一样,不会给心灵上投下阴影,反面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教师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对差生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善于及时地拆除过去教育中形成的使差生落后而又不能自拔的心理障碍,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潜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持,使之发扬光大。用诚心去激励和支持敢于尝试和探索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天赋和条件耐心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信任、鼓励是学生成长的巨大动力,一旦学生满怀信心地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或做好其他工作的才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当学生取得成功后, 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 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取得成功。 
    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只提缺点,孩子在“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指责声中,变得唯唯喏喏,盲从被动,失去了灵性和主动性,结果使学生丧失了自信,背上了心理包袱,淡化了已有的良好习惯, 最终变成了表里不一的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使学生缺乏自信心。一个成年人尚且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何况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呢?至于有人担心孩子“一表扬就拿不着调,不知姓什么”那就更属于“杞人忧天”了。 孩子正处于对许多事情尚不能懂的身心发展阶段上,不出现错误无异于天方夜谭。出错后遭受的批评会使孩子变得缩手缩脚。 
    这次课改,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也要鼓励。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教师们普遍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够大,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们才会越积极。几乎没有了批评和指责,变成了一味的表扬,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赞赏也应该有个“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不可取。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适应,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如果过渡强调规范,时时处处苛求孩子,孩子会变得消极被动, 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把规范减少到最基本、 最必要的限度。陶行知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 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 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不良的自我观念和人为的言行吞噬了学生的信心,削弱了学生进取的意志,使他们产 生了心理障碍。要使犯错误的学生认识错误,给学生动力和压力效果大不一样,盛怒之下的批评,难于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一定要注意批评、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分寸,在任何情况下教师的言行举动都要慎而又慎,切不可感情用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