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框”了没有?
(2009-03-28 11:41:29)
标签:
基金框架股票投资投资决策效应股票 |
分类: 学术界新观点 |
(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09年第11期)
内容简介
徐富明(华中师范大学)和李红(广东金融学院)两位学者最近对框架效应作了研究,他们的文章——《个体投资者股票投资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见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
所谓框架效应,是指在风险决策中,通过对决策问题的语义做不影响其实质意义的简单改变,即可导致决策的选择行为产生偏好逆转。
作者做了两个实验,他们向个体投资者发放了400份实验问卷。其中实验一中“6000元投资情景”的题干如下:
假设一年前,当ABC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时候,你以每股20元的价格购买了600股。遗憾的是,在你持有该股票的一年时间里,该股票下跌至现在的每股10元。你正面临着损失6000元的危险。经过对ABC公司及其股票的科学分析和全面评估,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套应对方案。
根据框架的不同,作者提供了两种选择项:
在积极框架下,为“如果选择方案A,你肯定能挽回2000元;如果选择方案B,你有2/3的概率不能挽回任何损失,另有1/3的概率能够挽回6000元。假如你必须马上从上述两套应对方案中选择一套方案,你会如何选择?”
而在消极框架下,则为“如果选择方案A,你肯定会损失4000元;如果选择方案B,你有2/3的概率会损失6000元,另有1/3的概率不会有任何损失。”
显然,方案A比较保守,而B更为冒险,不过,聪明的读者应该能够看出,不同框架下的A方案完全相同,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B方案亦是如此。
然而,参与实验的个体投资者在积极框架下选择保守方案的比例为40%,选择冒险方案的比例为60%;而在消极框架下,比例分别为18%和82%。
文章最终的结论是:
1、
2、
3、
点评
文章中的实验展示了几种框架效应可能出现的形式,其实,在我们的投资实践中,还会有多种“框架”陷阱。例如,在研究报告中,分析师往往会对某一家公司的盈利作出预测,不过,随后他们还会告诉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风险使得企业的盈利达不到预期。那么,为什么不估计一下风险出现的概率然后给投资者一个考虑了各种可能性的平均值作为预测数呢?有些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方案,这种方案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和未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也会摊薄每股收益,但分析师们很少会在方案实施(或批准)前调整他们的盈利预测数。
又如审计报告的措辞。前几天,我和一位曾经从事过上市公司审计工作的朋友聊天。据这位朋友说,一些上市公司会竭力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而一旦不能如愿,他们会转而要求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的措辞尽可能地……
无论什么样的框架效应,都会令我们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尽量避免犯那样的低级错误吧!古人每日三省其身,而我们也许要时常问问自己:“今天,你被‘框’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