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第48期)
1994年1月,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解百,600814.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公司报出了一份靓丽的财报:实现净利润6807万元,同比增长64%。不过,可能谁也没有想到,6807万元净利润会成为一个后来公司再也未能达到的纪录(截至2007年)。究其原因,公司前期热衷于多元化、热衷于资本运作造成主业不振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费用控制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尽管投资者由于公司业绩长期徘徊不前而回报很低,公司的员工却有高薪可拿,心情想必要好得多。
多元恶化
杭州解百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上市公司,以百货零售为主业。其实,如果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税率改变这一因素,杭州解百的经营业绩不像表面上那么难堪。公司2007年税前利润为9401万元,而1994年为8013万元,至于200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仅为6235万元,低于1994年的6807万元,这主要是因为1994年时公司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5%,而2007年为33%。
虽然如此,杭州解百在经营方面的不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以税前利润来衡量,公司2007年的税前利润与1994年相比也只不过增长了17.32%,年均增幅只有1.24%。
杭州解百经营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前期过于热衷于多元化,从其结果来看彼得·林奇将多元化称为“多元恶化”是很有道理的。这里所谓的“前期”,我们指1994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里,杭州解百的董事长为胡崇杏先生,而自2002年5月胡先生年满60周岁退休后,公司的董事长变为年仅36岁的周自力先生。
杭州解百前后两位董事长在任期间的发展速度相差悬殊。自1994年到2001年,杭州解百的营业收入从8.93亿元增长到9.90亿元,7年的时间增幅只有10.91%;而自2001年到2007年,杭州解百的收入从9.90亿元增长到15.31亿元,6年内增幅达到54.62%。
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别,在我们看来主要是因为战略思路上不同造成的,胡崇杏推崇多元化,而周自力更偏爱专业化。
在1993年IPO的招股说明书中,杭州解百清楚地阐述了对多元化的期望。在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因素时,公司将“市场风险”列在首位,“本公司目前是以经营百货为主的零售企业,在杭州市场范围内已有大、中型零售企业十五家,并还在不断地扩大和新建。随着市场的日益激烈,购买力的逐渐分流,这将给本公司的发展速度带来一定的冲击。”而针对市场风险的对策,杭州解百首推多元化,“以发展商业、旅游业为重点,零售为主业,通过工贸结合、商贸结合、内外贸结合等多种形式,成为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商业流通集团,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从后来几年的投资情况来看,杭州解百贯彻了上述多元化战略,不过,这些投资项目最终的结果大多是被转让出去,有些甚至是亏本转让。需要说明的是,公司IPO募集资金主要投资项目解百商城也是一个多元化项目,包括杭州超级市场、杭州美丽都大酒店和杭州商务中心三个项目。到了2000年,杭州解百甚至开始涉足高新技术领域,其多元化的步伐比当初设想的还要大。
表1:杭州解百历年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
募集资金投资
非募集资金投资
备注
截至1996年末
解百商城
7,350
POS工程
1,414
义乌商贸有限公司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