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薛法根老师


标签:
走近名师 |
分类: 百合传情:名师精品 |
1988年8月从教至今任教于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历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
1.1995.9
2.1995.9
3.1998.7
4.1998.8
5.1999.6
6.2001.9
7.2002.9
8.
教师的教育智慧来源于善良的心灵、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情;深刻的思想使我们拥有了教育的力量。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交给孩子独立行走的名片。
薛法根,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却在教育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足迹:1998年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1999年又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名教师;智慧的语文课堂倾倒了无数语文教师,成为享誉全国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成为江苏教育的骄傲!
2008年9月1日,薛法根校长任教六年级2班。当时,没人相信一个管理着6个校区近5000名师生的校长还会有时间、有精力带教一个毕业班,临时安排了一个全年级基础最差的班级。班里有10多个语文后进生,其中有个叫陈小靓的女同学,从三年级起就没有及格过,被老师们看作是“老大难”问题。但他坚信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及格。于是,在课堂上,他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走到小靓同学身边,或轻声耳语,或提示要点,或批阅修改,或摸一下头,或拍一拍肩……一切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温暖。放学后,他常常陪着小靓读课文,一首简单的《我爱你啊,中国》,整整读了一个星期:他读一句,小靓跟一句;他背一遍,小靓跟着背一遍。孩子的记性差,昨天背的默的,今天就忘了。他从来不责怪、不埋怨,从头开始教起……他相信即使孩子100次学不会,还有101次!第一次做练习,他让小靓一个人坐最后一排,结果,小靓得了72分!其实,这里的秘密至今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其他的孩子是自己做的,而小靓是在老师的提示下照着课本写的。
真水无香,大爱无痕!在老师、同学惊讶、赞许的目光中,小靓真的“靓”起来了!最终,小靓以语文65分的成绩,成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整整一年,薛法根校长和老师们一样,风里来雨里去,从不落下一节课,从不漏批一道题,从不多做一张卷!而班级学生的成绩从倒数第一跃到了全年级第二,老师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字:服!真正的特级教师就应该是这个样!
在薛校长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教好每个孩子是教师的责任!他常常说:“迟开的花一样鲜艳!”他用爱心与责任赢得了迟开的鲜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教师的敬重,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更是将教育的信念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老师的心里: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
“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交给孩子独立行走的名片!”
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向老师们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教育……有人说:“你是校长,何必要这么辛苦呢?”他笑了:“做校长是暂时的,而做老师是一辈子的!”
其实,薛法根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足迹早已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就连贫困山区都留下了他支教的身影。面对鲜花和掌声,甚至无数“粉丝”的崇拜和赞美,他始终心如止水,静静地阅读着,默默地思考着。他倡导简约而智慧的语文教学,原创性地提出了“组块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范式,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入手,解决困扰语文教师的“顽症”。他身体力行,先后推出了《螳螂捕蝉》、《卧薪尝胆》、《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示范课,成为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争相学习、研究与模仿、借鉴的范例,《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四川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报刊以专题、专栏的方式,介绍了薛法根与他的语文组块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薛法根的语文教学智慧与艺术,他们这样评价:薛法根的课最实在,最可学,最自然!
大道至简,课品如人品。薛法根老师纯厚、朴实、简约、大气的品格成就了他的智慧课堂,成就了他作为全国小语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在的学校,云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研讨和成长的摇篮,《阅读课教什么?》、《阅读考什么?》等与教师息息相关的难题都在这里有了新的突破。众多青年教师在这里得到了熏陶与锻炼,沈玉芬、王晓奕、李红美、高丽红等一大批语文青年教师在省市大赛中脱颖而出,都获得了一等奖。省内外的许多青年教师纷纷拜他为师,薛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悉心地带教。为此,他的身体严重透支,长期疲劳过度。但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他把研究语文教学、培养青年教师当作自己的责任,更当作了自己的使命!这样的人,他与语文教育事业一起活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今,许多名特教师纷纷应聘到城市名校。有许多地区和学校,也高薪聘请薛法根校长,但他一次次地婉言谢绝。就连他的家人都很是不理解:在一个小乡镇有什么前途?他淡然一笑:“乌鸦尚能反哺,何况是我?这里是乡镇,是农村,或许比城市里更需要我!我愿意成为这里的一棵树,虽然长得慢,但我能和学校一起慢慢长大,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个把艰苦创业当作人生幸福的教师、校长,他的根必定深深地驻扎在绸乡的热土里,他的躯干必定高高地屹立在教育的大地上。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坚守?还有什么不能超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