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发有百倍的空间待开拓(原创)
(2010-03-22 08:43:00)
标签:
保险产学研新产品科技成果高校校园 |
分类: 教育一家言 |
上回说到在美国新产品开发中有一个规律,一项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研发费用,从实验室搞出样品花“1”块钱,从样品到工业产品就要花“10”块钱,从产品变成商品就要花“100”块钱。也就是说一项科技成果变成有竞争力的商品,在开发的费用上投入的大头是在后面,这个“100”无疑是一个诱人的数字。我们国内现在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随着我们的发展,可以预计把产品变成有竞争力的商品所要做的研发内容将是巨大的。当然这里已经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可能很多是人文、商务问题,但绝不是我们现在常常遇到的那些灰色的或者是黑色的交易费用,这个费用实际上也是基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这些科学技术可能大部分都是软科学、软技术,其中很多是社会人文、营销方面的科技,而我们的高校正有这方面的优势,因为现在很多高校是综合性的高校,文理兼有。在我们的理工科创造出产品的同时,我们的文科或者经济类的学科,是否也要参与进来与我们的理工科一起去服务好“100”呢,通过这个服务我们可以获得经费,在这一块,不是我专长所在,谈不出来很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如果去做将非常有意义,我们现在也正在做这一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就是我们的科研成果或者新产品出来以后,买卖双方认可的问题。也就是说卖新产品的人认为自己研究的新产品已经很好了,即使有问题也是一点小问题,但是买新产品的人买回去以后,如果这个新产品不好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就是一万和万一之间的鸿沟。就如何确定创新技术系统可靠性、成熟度预测与评估技术我已开始做研究,但是在这里主要谈的是我们可不可以由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共同合作去开发具有第三方的保险制度,应该说新产品出来有问题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如果说引入保险机制是合适的,那么新技术推广的时候常常很难买到一般的商业保险是为什么呢?因为保险公司要依据对被保险对象产生问题的概率的评估来实施保险,但是新技术产品,新科技成果,特别是复杂的高新科技成果以及重大科技成果,如果直接由保险公司用它原来的那套方案进行评估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这里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去参与,而且这种参与不是仅仅应用他们的技术或者专业知识去参与,而是需要有一系列重大的基础研究做支撑,关于这一块我以后会专门论述,这里面就不详述了。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100”这一块我们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文理兼科的高等院校也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