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房产不如炒知产(原创)

(2010-02-16 00:43:17)
标签:

房产

农耕文明

专卖权

专利池

中国

财经

分类: 经管下午茶

                炒房产不如炒知产(原创)

    房价越来越高,09年更是巨幅飙升。在各行各业由于金融海啸影响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房产的价格却是一路飚升。房价奇高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房子是人们的居所,是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房价的高起,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高起的房价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异议,那么房价为什么如此之高,涨的这么快?是因为其刚性需求和供不应求造成的吗?有关资料显示,房地产建设的主要物质资源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建筑相关物资材料。首先,国家土地供应量一直在扩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出让出去的许多土地还是处于闲置状态,并没有开发,所以还不能说土地供应不足限制了房地产的开发;另外,房地产开发的各种原材料更是不存在问题,我国现在水泥年产量在十六亿到十八亿吨,人均大于一吨,钢铁产量也非常高,达到了年产量五六亿吨,支撑房地产建设的物资的能力非常强,也不存在不足的问题。另外,从事房地产建设所必需的就是人力和劳动力。房地产建设对于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并不高,大量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力正是中国最大的强项,也不存在问题。如此看来房地产的供应应该不成问题。

    再看需求方面。虽然目前城市化进程飞快,生育高峰时期的人口也将步入成年,需求巨大。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各个城市新建的楼盘、开发区、小区,新建的住房到了晚上有多少是黑着灯的?如果注意观察这个问题,可以发现,现在虽然一方面有房地产供不应求、刚性需求之说盛行;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房屋属于空置状态,其效用并没有发挥,资源在浪费。促成房产如此热销,除了刚性消费需求之外,不可否认存在大量投资、投机的需求。那么,不管是投资还是投机,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一个预期上面,就是房地产价格还要涨,可以炒作。

    我们知道,要进行炒作,有两个大方面的要求,一个方面是有大量资金,这一点现在存在,为了刺激经济,货币贷款总量很大,国家四万亿的建设费的投入和将近十万亿的贷款,这些资金都会流向市场。这些资金就给炒作带来了大量资金能量。另外,炒作还需要参与方的认同,即炒作对象是有用和稀缺的。如果大家认为一件事物没有用,大家不会去炒它,因为炒到最后实现不了价值;另外,这样东西虽然有用,但如果是充沛的,也没有办法进行炒作,因为人家不会花钱去买。例如空气和水,大家都是须臾不可缺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出现买空气的状态,因为空气的来源是充沛的。所以,首先对炒作对象有一个共识,即它是有用的和稀缺的。

    作为房产,首先它有用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其稀缺性不在于它建设所需的物资和人力。他们的生产潜力很大,谈不上越来越少。房地产商很巧妙地把建设用地的稀缺性很好地炒作起来了,让大家都认同了他们的说法,即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越用越少。由于这两个条件的具备,就存在了炒作的空间,投资和投机的行为都很高。

    正是由于投资和投机部分的房地产交易,促成了房地产价格的高起。因为只有房地产涨,才能实现这一部分的利益。如此,卖房者和这部分买房者就达成了一个共同利益。如果这样炒下去,房产价格越来越高,大家都实现了增值,增加了财富,实现了财富的增值,也未尝不可。

    但我们知道,这种炒作最后产生的是泡沫,因为它的价格和最后真正的效用价值越来越偏离;而且,它所设立的基础性的假设实际上是谬误的,是被误导的。这样,只要是泡沫,就可能造成总有一天要破灭,造成相关方重大利益损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损失。同时,因为这种炒作阻碍了真正需要房子的人享受居住的权利,将直接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世界各国都有炒房地产的现象,但是为何我们这儿的房地产炒作如此热烈、如此经久呢?应该说,这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长期是农耕文明的国家,而且中国又是在太平洋西岸相对封闭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我们的北方是不适合农耕的西伯利亚,西边是大山和广阔的沙漠,东边是海洋,南边是当时技术发展不太适应的湿热、疾病流行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四面发展受限的区域中,中国发展出了高度农耕文明。而且,我们这一农耕文明相对早熟,2500年之前就产生了文官制度,特别是其后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消灭了贵族,整个社会形成了平民社会。再加上我们又是一个以家族传承的社会,根本上就是把既有水平、社会地位传承给后代,而不像西方封建社会能把爵位等直接传递下去,即中国没有这一条件——即使父亲当了宰相,儿子也没有天生当官的说法。所以,为了保住家族既得的财富和利益,最有效的办法是购置土地。因为土地在中国社会允许代代相传。官不能传,钱由于中国古代商业不是非常发达,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成熟(把钱变成资本,代代相传的观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真正能传而且比较稳定的是土地。中国由于发展空间受限,相当长时间内都是相对人口过剩。在这个情况下,耕地时常是稀缺资源,掌握了这一可以长期传承的稀缺资源,当然对家族是有利的。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即有了地位、有了钱以后就要去置地产。正因为这个习惯,造成了中国从夏商周以后,王朝的寿命一般不长于三~四百年。其中和大家置地和土地兼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长期的和平,王朝建立以后人口高速增长,土地相对稀缺。同时,又由于社会贫富的马太效应,强势群体进行土地兼并,贫富差别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量平民变成无地的流民,大大影响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基础,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当然,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了。但现在很多人潜意识中购房产、购地产的心态和当时相同,认为其他东西都不可靠,房子是可靠的,可以代代相传,即使房价跌,房子还在,就不是无产者了。这是农耕文明的传统意识在起作用。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强势群体为了保护其既得利益而炒房囤房,弱势群体又没房住,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极其不利的。

    实际上,对投机性买房的强势群体来说,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炒错了对象。他们炒作的对象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有价值和稀缺,因为刚才也说到了,在房产中除了土地资源受限以外,其他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土地资源也不可以简单说成越来越少,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工程能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利用土地和空间的能力越来越高,如房子可以越盖越高。工程技术发展可以在荒漠进行建设,变成居住区,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对大自然进行许多改造,如南水北调等等,使过去不能进行建设的地方进行建设。这一点在美国就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从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实现以后,洛杉矶、圣迭戈等本来降水稀少的荒地上都实现了城市化;更典型的例子是拉斯维加斯和凤凰城,原来都是沙漠中的荒地,由于有胡佛水库引水工程,建成了繁华的大都市。

    这些事情都是美国几十年前做的,那个时候的工程能力和中国现在的工程能力比要弱很多。我国现在的工程能力,实现类似事情不是很难。所以,土地越来越少也不能简单运用在房地产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人类获得用于居住土地的能力越来越高,获得的相对成本越来越低。从另一方面来讲,房屋的建设水平、房屋的性能(如节能、舒适性、安全性、环保功能)都会大幅提高,今后房子的性价比不一定比现在低,可能比现在更高——即价格不一定高,而性能一定更高。现在买了很多房子,囤在手上的人,最后不一定是合算的。

           炒房产不如炒知产(原创)

    可能有人会说,按照这个说法,房地产炒房不是好的投资方向,我手上有那么多钱,投什么呢?我觉得,其实,投资就是要投稀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而且这一资源的价值是长期的价值,最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能够越来越高。

    根据这个标准来看,其实可以投资的东西很多,比如说欧洲早期发展的时候,就有很多专卖权、专营权等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成本的工具,因为中国商业发展比较晚,这些东西并不发达,目前并不多,但已经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买一些专卖权、专营权,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成本,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也是值得投入的领域。随着人类发展,人类的认知不断提高,知识不断丰富。这属于科学发现部分。知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价值,因为知识是可以无限拷贝的,并不存在稀缺性。知识要变成价值,要确立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有益效果,会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一定的知识范围体系之内,运用这些知识去实现某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应该说是宝贵的。这些路径一旦被授予专利,其他人必须要绕行。但不是所有事都能绕过去的,而且绕行以后可能就不是最优,所以通过这方面大量投入,或者建立知识产权的丛林,或者说是专利池等。可以使在知识变成财富的过程中圈了大量的地。这是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这种投资和投资房地产这种物理上的圈地道理是一样的,而且这种圈地更加具备不可替代性。所圈的地,可能并不是越来越少。房地产投资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别人在其他地方以更低的成本开发出更好的地,而在知产领域,其实专利池的建设,往往使得其他人很难找到替代的路径和方法,即变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点,我们过去在DVD等等事件上都吃过欧美先进国家的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从大学涌向社会,丰富而又廉价。那么利用这些丰富而又质优价廉的资源,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不但可以获得大量长远的利益,而且也从客观上推动我国成为真正在世界上起引领作用的大国,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