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方向明 路径忧(原创)


标签:
新能源核电生物质风电中国财经 |
分类: 能源与环保 |
首先,提到新能源,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而这些概念大部分是在欧美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他们的研究基础和一些策略的考虑。首先对于太阳能,现在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手段是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单多晶硅材料以电池的形式实现的。因而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单多晶硅的材料在欧美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专利布局。因为像这种的能源结构创新实际上是基于材料创新的,然而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布局过程中,欧美已经把知识产权占据了,对于后发国家来讲,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始终会面临知识产权壁垒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好,很可能会陷入一个比当初DVD更大的陷阱。当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建设生产能力,产生并承受着大量的污染来接受这些产值的时候,投入越多受知识产权的拥有方限制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材料或以标准创新作为基础,都有比较好的条件去做战略布局。然而在产业化以前,实际上知识产权的专利布局已经很完整了,后发国家是很难逾越的,美国化学家诉LED生产商就是一例。
另一个新能源就是生物质。生物质的开发是在美国带头兴起的,但是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在美国用于生产农产品的土地是大量过剩的,因而农产品的生产也是大量过剩,因此就可以把农产品或者类似于农产品的生物质用于能源的生产。然而中国在这方面正好是和美国相反的情形,中国人经过一千多年才刚刚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竭尽所能把可开发的土地尽量开发,甚至60度坡度的山坡,都被用于粮食的生产。在这样的现状条件下我们会有多余粮食或土地去作为生物质来生产能源吗?
其实新能源除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源就是核能。首先,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和体系上,一定要考虑中国的优势特点,中国现在是一个具有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大国,作为国际上少数的有大量的建设需求的国家,中国另外也是一个能源消费的大国。我们就是可以把我们刚刚提及的新能源和核电能源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核电能源的特点是他是一个复杂系统,当然其中不乏材料创新的部分,但是材料的创新毕竟是次要的。核电从压水堆到增值堆到长远的核聚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最终方案和途径。因为核电的能源相对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它的能量密度高。如果把核能看作一个能源矿场,这矿是富矿,远远高于太阳能等贫矿,在开矿上,开采贫矿的成本高,能源开发成本高的话,最终也会加大社会使用能源的成本。所以,从降低人类使用能源的成本这个大方向来看,核电应该属于一个优选方案。因为从中国的特点来讲,中国拥有一套完整工业体系,事实上,很少有国家可以具备这么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我们在核武器方面所积累的很多完全自主的科技能力。因此,我们在发展核能源方面来讲是很有优势的,如果再仔细深入观察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美国在大肆宣扬新能源的开发,而且也把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新能源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美国的重点是新一代核电的大规模开发。
单从做核电能源来看,中国和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的巨大的建设规模。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其他的经济体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我们把发展新能源的重点放在核电上,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已经基本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已经不能单纯的靠更新和引进国外的技术来发展了,更需要的是靠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往往也需要有一个原动力。庞大复杂的系统和一些跨度很大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而仅仅靠商业型的发展是很难的。但是政府支持又以什么样的形式支持呢?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还是中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计划,都充分的证明,通过的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开发,就会带动相关的各个层次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核电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增值堆的开发,会带动一大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技术系统的进步。
通过这个途径去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开发出新能源,第一,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第二,可实现为社会提供廉价的能源。第三,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通过大规模的系统的创新,提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美、欧、日、俄的超越,带动众多的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以我国巨大的用电量,大型的国营电力公司,以及中科院等大型的研究单位,军工系统等,也都为新能源向这个方向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技术基础。但是核电能源有一个具体的特点,就是核电的开发周期相对较长,所以,不免会产生“远水能不能解得了近渴”的疑问。
同时,在传统的新能源里,中国在下面两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第一方面就是传统能源的水电,中国水电方面蕴藏能力方面的开发程度应该还不到一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都是先充分开发水电能源。我们国家在水电开发这一部分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对这一部分的开发,也会带来相关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钢材水泥,国家现在这种产能过剩的能力,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这些过剩的产能,其本身就是经济的。虽然我们在水电开发过程中,移民拆迁难度较大,也会遇到一些“破坏了环境生态”的反对声,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与欧美不一样,而且,我们是在后面去做他们前面做的事情,我们完全有条件去弥补和避免过去的过失,如避免因为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和水利的建设相伴而行,为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价值。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风电,中国的风电蕴藏量很大,风电的核心工艺不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而现在面临的难题主要是经验和技术细节方面。这些细节在比较短的时间通过我们的既有的技术能力调动或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得到初步的解决。我们国家的风力资源总量,包括陆地和沿海的,还是很大的,远远不是几年内可以开发完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建设风电所依据的物质和材料以及人力这一方面,也有很多过剩的产能,因而在大规模的风电开发过程中,也会有利于利用于这些过剩产能,使发展更经济合理,
通过对新能源工艺技术的更新和开发过程之中,如何利用我们的巨大需求和过去经验的积累,以及利用我们国家自身的特点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竭力避免再犯DVD(注1)、贵州微硬盘式的错误(注2),即,避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付了很高的社会成本之后,最后却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DVD专利费事件:1999年6月,正是DVD开始在市场上流行的时代,6C(包括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宣布“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他们购买“专利许可”。 此后出口量占世界DVD总产量70%的中国DVD企业多次因“未经专利授权”而被国外海关扣押产品。每台高达16~19美元的专利费,让前几年还在央视争夺广告标王的中国DVD厂商沦为代工,国产品牌大量消亡。随着DVD市场的成熟,价格大幅下降,没有调整的专利费成为中国企业头上越来越紧的枷锁。中国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而交给国外企业的专利费却高达60%。
贵州微硬盘: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三五年内达到100亿美元产值,打造千亿美元高科技产业链”的宏图打动了贵州政府——这个在当年(2005年)GDP居中国末位的边远省份。贵州当地银行、企业投向微硬盘项目的资金达到近20亿元。
LED:近年来,亿光、日立、LG电子、诺基亚、Pioneer、三星集团、三洋电机、Sharp Electronics、Sony Corp.、Sony Ericsson Mobile与东芝等企业的发光二极管(LED)产业逐年壮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美国有一位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向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337调查申请,控告全球33家LED封装应用企业,侵犯他在校任职期间获取的磊晶专利(「449专利」)。至此,各家厂商将要支付巨额的专利费,甚至以前就曾有中国企业因代价过高,而忍痛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