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与转化
(2010-02-10 14:13:57)
标签:
经济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池江苏省杂谈 |
分类: 创新与发展 |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来自企业,项目的开始就是从全省的企业里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选出一批批的好成果,在好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地实施计划,成绩斐然。但长期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好的成果会越来越少。从省内来讲,有能力或有基础承担重大科技成果并有能力自行转化成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也不多,所以,从长远来讲,若想把一项好的政策措施更科学合理的做为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首先,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来讲,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科技创新的能力有较大提高,目标可以更进一步,可以从点状的成果扩展到行业,产业链,可以由科技职能部门组织布局,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以形成体系化的产业为目标,构建专利地图,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组织省内外有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进行网络化的协同推进,在专利池共同利益的目标下形成一个共同体。把支持资金从直接给予企业转变为几部分:第一部分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相关的研究部门或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或编制要突破的产业的战略地图,构建专利池。在推动某个行业的发展的时候只有提前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实施了专利池,才能保护好我们最后研发出来的成果的价值,才能不至于到最后因为无序的竞争,使我们的投入产出的成果价值被摧毁,不至于使一个高效益的创新领域甚至还没有回收创新的投入就很快变成一个高度竞争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平庸的产业。第二部分集中用于对技术创新的中间这一段,即10这一部分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开发攻关。按我国现状,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主要集中于研究院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实际情况,这一部分应该以研究院所和高校为主。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研究部分是1,研究成果转化的部分是0.7。要把0.7变成10,如果直接单纯让企业来完成,首先,企业在认识方面跟不上,其次,在能力方面也跟不上,所以,即使给企业足够的资金,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这件事。相对来说,如果我们政府把重大成果转化的资金有组织有计划的分配给我们的公共事业部门,如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来完成,那样做出来的不是单单的一个个产品,一项项技术,而是会做出一个共性的技术开发。这其中,首先就是研发设计技术平台的开发,现代设计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及各种共性制造工艺的开发,也包括各行业共同的数据库,共性的材料的开发,共性的实验能力的建设,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此外,工程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但应保证其公共性,而不能使其退化成某个企业的附属单位。要保证其公共性,则首先其依托单位应该是公共部门,如,国家的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等。另外工程中心的所需财力也主要靠国家的支持。在90年代的一次改革中,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研究院、设计院等在某种程度上都被企业化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应用技术这一部分任务,企业部门没有研发能力,而高校又因为缺乏资金而做不起来,造成这一部分的空缺。现在想要很快恢复这一部分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的研究院已经解体了。而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博士,硕士等研究型的人力资源从院校毕业,所以依托高校建立工程中心应该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促使高校从1走向10的一个有效方法。高校每年有大量的人才扩充,研究型人才的大量培养,为他们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也是很必要的,而1:10:100中的10就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在目前的积累条件下,如果仅仅作实验室那一部分研究工作,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充也不现实。把实验室出的样品开发成工业产品这部分工作,在我国关键是如何从目前基于经验实现成果转化的现状变成依基于科学实现成果转化。开发科学的技术成果转化的共性技术平台或工具这些工作,是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长期耕耘的沃土,而这块沃土更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高瞻远瞩的引导,用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促进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作用是用于科技成果推广和放大过程中引入风险投资的种子。如某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已经在国家的宏观规划之下构建了专利基础和专利池,有了一批企事业单位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也有了重点支持的共性平台和科学技术的开发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在这个行业形成突破,形成这个行业完整的突击群,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先水平。但是实施这个战略所做的工作最后形成的是一个在知识产权之下的共同利益及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综合体,但是这个综合体还不具备把重大的系统性的产业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的能力,相对这点来讲,下一步需要形成如何把重大成果变现或者转化成生产能力这两条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让成果嫁接于现有的生产能力或商业机构,是一个比较科学和现实的选择,当然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就是前述100),而这一系列的投入都需要有一些商业性的运作,在这一环节不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去完成的,但是可以由政府出资来为其不确定性“买保险”,即政府出资让权威部门来予以评估,通过评估来确定风险以后再引入第三方的保险机制,通过第三方的保险机制实现体系性的创新成果的应用风险和成熟的成果,对于用户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创新成果的风险对于成果的出售者而言是“万一”,而对于运用者而言是“一万”,这种巨大的概率鸿沟,只要通过第三方对小概率事件的保险机制,就可以解决创新成果不确定性给用户带来的风险,即用户在享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有益效果的同时并不需要由其来承担相应的风险,而风险则由第三方的机构来承担了,第三方承担风险的费用则可以由政府的支持来实现,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较低的花费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另外,从江苏省的科技能力要素的现状来看,江苏省也很适合做这些成果的变现等。首先,省内有大量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特别是研究型的学校,这些高校积累有大量的人才和很多相关专业领域的经验,加上省内巨大的产业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结合这些特点,使其形成工程科学技术的突破,形成以现代设计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的工程科学技术。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机制来促进大家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比如,现在理科院校采用的SCI论文指标,促进了科研人员做科学研究。在工科领域,同样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机制,如发明创新的考核机制来增进科研人员加强这方面创新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