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生产及其价值的体现3(原创)
(2009-11-28 08:48:44)
标签:
知识生产烟气新知识计算能力钱学森中国教育 |
分类: 教育一家言 |
从现在的环境看来,所有的增值链上一般是前端利润高,后端利润低,越到后面利润越低。那么往前推,我们把知识做到生产这一步的话,就可以站到最高端了。同样,由于科学知识,人类认知或科学技术发展落后于工业生产大规模的拷贝和放大,我认为这是世界上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基于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有新的东西,扩大生产或者拷贝生产非常容易。但是去创造、发明、发现就非常难,因为几万件事情里才可能找到一个新的发现,几千次失败里才可能有一个新的发明,而拷贝的话可能每一个都能成功,放大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反过来讲,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短板,也是我们从事这些事业的人的重大机遇。
下面就讲具体如何生产知识,现在这个观点非常超前。我这也只能谈一些感受,还不能系统讲述。
首先,利用好由点突进的带动作用。将整个知识、技术比作一个大网络的话,各个节点都在前进,但是每个节点前进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在某个点会有突破,一旦有所突破,就能起到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比如说最近产生的突破,第一是计算能力突飞猛进,第二是测控能力提高很快,即测量技术非常快速地成长,如纳米技术。
这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们的烟气脱硫、烟气脱硝技术的成功开发。烟气脱硫、烟气脱硝不是最新的技术,但自主核心技术研发中应用了最新的发展和突破点,如计算能力和大尺度测量能力。使用的结果就是快速、低成本地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成套国际技术,更快更好地实现了大型化。大型化过去是工业化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在实验台上能完成的事情,在大型装置上要使用非常困难,需要大量投入。但是现在按照这两点的突破,我们做的事情就不是太难。不管从实践、投入还是效果来看,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投入产出比。这是第一点。
其次,是科学地选好推进点。选哪个点作为推进带动点非常难,要用好已有基础条件的进步,避免基础条件的不足。在此举一个例子,就是钱学森回国后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一个大的战略布局,钱学森重大的建议就是中国优先发展航天。他就是结合当时的国情,即当时中国在基础理论,如数学、物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人才,但在工业技术条件,包括材料、实验条件和技术的积累就比较弱。如要做航空,首先就需要解决最重要的可靠性问题,而这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实验来验证、长时间的运用积累,才能去证实。如果没有实践,就无法去证实。反过来,大量实践所需的时间本身就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航天由于是一次性使用的设备,对可靠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按照他的决策,中国要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要避短,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威慑能力。如果换到航空这方面,肯定做不到航天那么大的成就,而且还有很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三,组织好生产活动实践的科学积累。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统计等现代数学工具。用这些技术对生产实践中的数据进行采集积累分析,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同时,通过这些工作,在实践中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知识。这里也结合我们的工作来说说。我们的做法是先做尝试,然后把各种数据反馈进来,建立科学的体制。关注和研究的视野要拓展要延伸。我们做知识创新的时候,始终要把社会、经济、工程等对技术的需求纳入进来,并行开发。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大平台并行开发。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项目平台,还是运作不起来,同样,有再好的技术,但不把用户的需求和喜好迎合进去,也得不到认可和接受。
第四,追根刨底。虽然我们的研究工作可以从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开始,但是最后应当尽量把它引入到底层,要追根寻底。比如,发现的是现象,使用的是经验,虽然说这些东西都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最终要追寻到规则和定理这些根本的属性,如数学模型等东西。做到多探测,多寻找,注意规则性的东西。
第五,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找寻规律时要善于应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如仪器设备的选用,现成装置的利用等,以及各种各样的实验、模拟方法的选取等,都需要依靠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我认为以上几方面是在“生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