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技术人员怎么看待技术方法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既然在做技术,在总体把握的时候,是要跳过技术看技术,而不是在技术层次上看技术,因为技术毕竟是一个需求对象,它是用来服务的。要从为他人服务这一层面上去看技术,关于这点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当初脱硫的干法还是湿法的争论,当时很多人询问干法好还是湿法好,我是研究湿法的,也不便说湿法好。我会提请问询人注意,世界上85%到90%的企业使用的是湿法,这些湿法都是企业老板花自己的钱去建立的,如果这些湿法又贵,方法也不好,那这些老板为什么会这么傻?反过来说,现在比较时髦的循环经济,但科学地讲这个概念是有漏洞的。首先从大环节来说,做研究不能想当然,就觉得循环经济非常好,能利用废物。但从整个系统规则来讲,封闭的系统是个死亡的系统,系统需要开放才行。循环经济相当于封闭系统,循环是有递增的,不断向无序方向发展,到最后会循环不下去。另外,从简单来讲,如果生产环节上每样东西都有现实价值的话,它应当早就被利用了。我们本身搞的就是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已经被充分利用。实际上我觉得循环经济应当是工艺综合,对一个厂来讲可能是废物,但对另一个厂来说可能就是原料,而且可能对应关系会更加复杂。它可能会进行综合,产生废物的时候就考虑到对方需求,通过改进工艺,它就能用了。我们烟气脱硫中的石膏就是应用这种思路去做的。甚至于可以把很多工业系统综合在一起,考虑互相之间的应用关系,付出比较小的代价进行改进,实现大的综合。在这里实际上也是跳过技术看技术,是从经济的规律来看技术。另外一个例子是面对环境污染,各国有各国的解决方法,如在美国是先制度、后技术、再工程,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一开始就比较关注工程,即怎样把硫除掉。其实要控制的是硫排放的总量,而各个排放源治理成本是不同的,通过排放权的交易,可以促进治理成本低的项目先行建设,实现以较低消耗控制污染,但如果完全用工程来控制的话,就造成了我们的现状,即烟气含量3%要脱硫,0.3%也要脱硫。这样一来就会出现3%的可能六毛钱能脱一公斤,0.3%的可能六块钱都不能脱一公斤。社会的目标是一样的,但付出的代价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不能完全从技术的角度看技术,应该更上一个层次。
我们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会被习惯障碍。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有人研究出了一种沙漠植物,可以吸收地下十五米的水分,可以解决沙化和沙漠绿化的问题。我虽然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但这方面如果是真事的话,我觉得是不对的,沙漠地下本来就只有一点点水,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在地下如果不蒸发就一直存在,但如果把根深十五米的植物种植下去,由于它吸水,地下水位就会越来越低。当然,植物的根还可以往下长,但总有一天,会吸不到水。所以说,这虽然是看起来很美妙,但实际上不能解决问题的。
同样,最近很热的生物质发电,它在美国和巴西发展余地比较大,因为他们农业生产大,肉类和谷物消耗比较少,有大量多余的物产。在巴西,国土大,日照也强。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研究,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有没有这么多的生物质资源,我们国家的生物质资源能不能做更好地利用。比如说,用它去喂牛,产生肉和蛋白质,以解决人民生活需求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因为我国人均蛋白质的食用量还很低。秸秆不用烧掉,植物蛋白和纤维本身是比较复杂的物质,把它烧掉就变成简单的物质了,是不合理的。这也需要从高一层次看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