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始终追求拥有自主生产的大飞机。自从运10下马,我们前一代大飞机的梦就断了。后面麦道82等等的生产走了很多弯路,耽误了近30年的生产时间。
现在,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和航空市场的发展,拥有自己的大飞机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不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造成进口了上千架飞机,花费了数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状况。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大飞机,空军的战略支撑——预警飞机“空警2000”用的是俄罗斯的“伊尔76”作为承载平台,受制于人的感觉可想而知。
我们今天研发大飞机,不管是从财力还是市场需求角度出发,都非常成熟。在研制大飞机的时候,有一个说法,“搞大飞机最难的是订单”。这一点从我国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协调能力来说,保证国产大飞机订单完全能够做到。
如果我国研发自己的大飞机,该造怎样的大飞机,如何做呢?是跟在别人后面,从100座、200座,从737等级到767等级再到747等级,甚至于做到787等级呢,还是换一种思路去做?我国研发大飞机比先发国家晚了近50年,由于此,我们要利用好后发优势,不能照着别人的老路重复一遍。
从技术的角度讲,随着飞机承载量的增加,传统圆柱形的机身加机翼的形式越来越不适应要求,随着飞机的扩大,升力造成机翼根的弯距越来越大,相对来讲,付出的结构代价越来越大。随着飞机容量的增大(假设我们要造1000至1200客容量的飞机),飞翼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飞翼形的飞机把机身和机翼融为一体,从结构上来说较为合理。而且达到同样承载力的情况下,飞机的重量可以大大下降,飞机的承载力相对可以提高,而油耗等指标也会大大下降。但有个问题,飞翼型飞机的客舱要布置在机翼中,如果飞机的规模较小,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机翼的高度不够。只有飞机大到一定的程度,如容纳1000到1200人,机翼的高度才足以布置客舱。
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后发优势做飞翼型飞机。现在不管是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还是电传控制技术都支持安全稳定的飞翼型飞机的实现。往前推几十年,当时机翼型飞机的可操控性、安全性和传统布置的飞机是有一定差距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支持飞翼型,这点上美国的B2轰炸机就做了很好的证明。其次利用我国大流量的优势,也可以做超大型飞机。如果利用这两个机会,开发出大型飞机,我们就实现了在大飞机上对传统国际技术的超越。我们不单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占领大型、越洋、高密度航线市场。
当然,如果现在发展飞翼型飞机技术,一些适航标准不一定能够满足要求,有些机场的降落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那么,作为过渡型措施,我们可以在大型飞翼型飞机开发前期,针对空军的空中加油机(我们现在用的空6油,本身承载能力有限),做成飞翼型的加油机。加油机装油,对机翼的厚度没有太多要求,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相对小一点的飞翼。另外,飞翼还可以作为空中预警机系统的平台,如果用飞翼作为平台,就不需要蘑菇型的天线了,可以直接把相控阵雷达天线装在机翼体上。
作为过渡方案,我们可以掌握飞翼的技术特点,解决专业技术、共性技术问题,同时,通过亚音速、高亚音速大型飞翼技术的发展,下一步还可以做高超音速的飞翼技术,也就是说锐角型的飞翼技术,实现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的突破。如果在高超音速、大承载力飞机的开发方面取得成功,我们就能够更加强势地抢占高密度越洋航线的飞行市场。
展望未来,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空运市场之一,可能会形成高密度的航空客流和货流,可以容纳更大的飞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