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叙事】大布的发祥地花凤岭

分类: 记忆往事 |
大布吴氏,延陵吴,源于江苏常州一带,吴国泰伯为始祖。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吴佩的后裔吴侃由南平橘溪迁顺昌演山(元坑)。唐末,吴侃的后人迁花凤岭。有了花凤岭,才有今天埔上镇的大布村。我在大布时,村尾的花凤岭,只有孤零零的几间黑黑的旧屋,似乎里面住着一个失智的老人。花凤岭下,一间烧石灰的屋,原先是庙。下雷雨,有时会进屋避雨。岭下,一条蜿蜒的水圳,把大布河的水引入村内,流过卵石路的老街,又从村口流出。
花凤岭的梯田,垒石而成,草长石缝,难以砍塝。一天,一条乌梢蛇从垒石的草中游出,惊动大家。萋萋塝草,错落垒石,带着久远的信息,我相信,大布最早的田耕,就在这一片。
大布见不到宝山,本无吸血之蚂蟥。但我偏偏在花凤岭的田里,被一只蚂蟥吸住,血流小腿,仅此而已,以后再没遇到。有一年,菜地分在岭上,挑着尿桶,在高高的塝上走,战战兢兢。我记得花凤岭上的一丘田,种了长壳糯。稻秆很长,披拂着难以直立。秋天,收割摔打,谷芒落入脖内,浑身刺痒,体验了一次“芒刺在背”的感觉。长壳糯种的不多,分给每家,过年做“米烘”,类似福州的炒米。
花凤岭进去是河坑,通向朝际,更远的去洋墩、仁寿。山路边长着一棵梨树,春天开白花的时候,我就哼出“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这首《喀秋莎》的歌,是我们俄语老师教的。花凤岭留下劳动足迹,也留下校园的歌声。
吴氏大布立基,与顺昌立县,时间都在唐代。花凤岭的垒石已有1000多年了吧,我离开大布也整整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