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和各阶段的心理发展
(2008-08-20 14:05:34)
标签:
艺术教育育儿儿童艺术工作室杂谈 |
分类: 艺术理论 |
读书笔记:儿童画和各阶段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画的东西是没有形象的,我们不必牵强附会的说他们画的是什么。 幼儿的涂鸦就像他们在浴缸里用手击起水花时令他们无比兴奋的行为一样, 是一种游戏的创造性行为。他们着迷于大幅度的手臂动作,对于绘画本身的意义完全不予理解。
三至四岁 命名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涂鸦与象征图形绘画之间,期绘画中具象与抽象并存。他们没有构图的概念,也不会在意或满足与完成完整的作品。
五、六岁
这一时期的孩子,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渐渐脱离了无意识的涂鸦行为, 绘画的能力也突飞猛进,同时也可以简单的说明自己创作的想法。
这一时期的孩子的生活像天马行空似的充满着奇异的空想和自我陶醉。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不如大人的无力感,而他们在那种生活里是快乐的,也只有在那种生活中,创造力才能充分的发挥。
成人应该帮助他们提升他们的能力, 充实他们的生活。利用艺术语言的让他们充分的表达自我主张,使他们的活力有发泄的出口。这样不但培养创造力, 也使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
六、七、八岁 想象画时代前期(艺术与兴趣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但仍未完全脱离空想时代。 可是,在空想时代不能画的很具象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已经对具象的感觉敏感起来, 开始能把对象透过自己的内心再现出来。并且, 对自己画不像实物感到有点不满,这是知性活动比空想时代稍为成熟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儿童,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都较前一阶段有所提高,绘画的细节也较多, 例如他们绘画的动物身上已经开始出现纹路和具体特征。
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早的孩子可以画出很具象的作品,发展较晚的孩子很可能在形体的掌握和表现上仍偏向抽象形式。 但家长和老师不能以具象描绘的能力判断孩子的艺术天分,因肌肉和神经的发展较早而能够画出较具象或较为大人理解的画,并不代表这样的孩子更有艺术天分。
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对这一时期的儿童画都充满无限的敬仰,如果能留下成长记录,每一个成人都会发现,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感人的作品,大约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相反,很多人的创作欲望在这个年龄逐渐消失,原因就是受到了太多的不正确的引导和指责,失去了自由创作的意愿和动力。
八、九、十岁、 想象画时期(具象写实阶段前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虽然仍有自我中心的色彩,但已逐渐从那个圈子里走出来,较能认识环境, 渐渐有客观性, 而且,富有实践精神和批评的能力, 他们变得不容易满足自己的画。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具象的描绘有强烈的欲望,能够模仿或表现他所喜欢的事物或卡通形象,描绘具象或写实的技术也会提高。
十、十一、十二岁 写生画前期(具象写实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生活上具有社会性,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孩子进入了写生期。 但据心理学家研究, 这一时期的儿童可分为视觉型和感觉型, 因此老师在指导时不能不予以特别的注意。
这一时期的儿童渐渐不能满足于简单的记号模式,其绘画的形式会开始倾向写实,且对比较复杂和装饰性的风格开始产生兴趣。
如果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创作的习惯和乐趣获得延续,人对于艺术的兴趣往往会持续一辈子。
十二至青少年时期 写生画时期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时期。在心智上他们逐渐面临被大人视为成年人来看待,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儿童的,因此艺术就可以成为他们籍以疏解不满和疑惑的管道,艺术也可以帮助他们平衡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比较不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所以艺术创作对这个年纪来说,事实上可以代表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迷惑,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和生活周遭的很多观点,青少年的艺术创作模式是依照个人喜好而产生。
由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个性和想法上已经逐渐定型,也有自己的喜好,如果老师过度强迫,可能会造成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反感和恐惧心理。
成人艺术教育
一般未结束艺术教育的成人普遍认为,艺术创作要靠天分。其实不然,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认为,艺术仅靠少部分的天分,大部分要靠后天的努力来获得成就。
学习艺术可以提供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在艺术的创作中可以消除科技社会所带来的孤独感。有些在专业上有很高成就的人,并不一定代表在自我心理成长上就能有同样深度的成熟。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学习与自己相处。学习与自己相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精神疾病愈来愈多的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
参考书目:
《多元智能艺术教学法》曾慧清/台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