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勇于认错的父母

(2022-12-15 10:56:58)

在中国父母的眼中,自己永远是没有错的,而错的只有孩子。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很扎心:在中国,从来就没有会犯错的父母,也没有会道歉的父母,只有从来不会被重视其身心健康的孩子。

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似乎总是处于无法对等的关系中。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会紧追不舍,不依不饶地要求孩子道歉,认错,反思,改正。

若是父母做错了事呢?

迥然不同。

1、刻意回避:对错误避而不谈,“饭好了,来吃饭吧”。

2、推卸责任: “是的,我刚才是骂你了,那还不是因为你有错在先。”

3、道德绑架:“我还不是为你好”“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好像再多说一句,你就是不知好歹。

4、咄咄逼人:父母的权利高于一切,“你还想怎么样!”

5、抱怨指责: “就这么点儿事,你至于吗?”转移话题,一劳永逸

为什么道歉这件小事,在中国父母身上就变得这么难?

首先一点,就是在中国父母的认知中,孩子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他们的附属品。如果你反抗,那就是大逆不道,他们会抛出一句“你太不懂事了”,非打即骂。

其次,如果和孩子道歉,就意味着父母做错了,那么父母的权威何在?

网上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父母会和你道歉吗?”

下面的留言让人心寒:“我爸妈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我妈道歉就是喊我吃饭,我爸道歉就是给我打钱。”

我爸爸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我一个东西,非常本能地跟我道歉,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我不记得他在别的事情上跟我说过对不起。

当然,他那一刻本能的道歉也教给我很多事。

我不确定他的父亲这辈子有没有为了任何事跟他认过错,我怀疑没有,这可能是是个可以一直上溯到很久以前的链条,但无论如何这个链条该到了打断的时候了。

如果你有孩子,或者下级,或者任何人你觉得有必要保持自己 ego 才有安全感,记得认错并不会让你更 vulnerable,或者“失去男子气概”。

不要做那个不认错还希望别人感激的人。

道歉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还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一声“对不起”,简单三个字,孩子得到的信息不是“爸爸妈妈无能”,而是“爸爸妈妈真的很爱你”!

放下身段,给孩子道歉并不是羞耻的事情,相反父母的道歉可以提高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认为父母是有担当的人,是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千万不要觉得道歉就是丢了面子,知错认错也是在给孩子做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承担,有责任心的人。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知乎上关于“你什么时候感到最无能为力”的提问里,有这样的一个回答:我从小发誓长大后,不要做像我父母那样的人,自私、专制、不懂尊重。但在教育孩子上,我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是我妈的翻版,竟然不由自主地犯着和父母一样的错误。那一刻,我觉得最无力。

就像美剧《随性所欲》里说的那样, “我们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而我们都得不到想要的。”也许父母的思想观念,我们永远也改不了,但是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希望你能记得小时候曾经经历的那些好,那些坏。

让循环式悲剧终止在我们这一代,或许就是最勇敢的选择。

做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

不要做那个不认错还希望别人感激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