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三国》想到的历史剧创作的宜忌(二)
文/书生意气3000年
最近新版《三国》热播,鄙人看过几集,对网友们关于新《三国》的争论颇有兴趣,由此想谈谈对历史剧创作的几点浅见,还会涉及到《汉武大帝》、《卧薪尝胆》、《大明王朝1566》、《万历首辅张居正》等剧集。
二、史实类
史实问题也往往是观众诟病历史剧的一大方面,不过新版《三国》似乎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杂糅,现将它与近年其他历史剧的史实问题叙述如下。
【例13】新版《三国》的人物造型出现了很多“披发左衽”的问题,而古时汉服的要求必须是“束发右衽”,这在古代是涉及到“华夷之辨”的重大问题。正确的示意图如下:
![由新《三国》想到的历史剧创作的宜忌(二) 由新《三国》想到的历史剧创作的宜忌(二)]()
![由新《三国》想到的历史剧创作的宜忌(二) 由新《三国》想到的历史剧创作的宜忌(二)]()
【例14】旧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之战时吃过玉米。然而玉米和甘薯、花生、土豆、烟草等原产于美洲,直到明代才引入中国,广泛普及则更迟。
【例15】《东周列国》、《汉武大帝》、新旧《三国》等剧中的骑兵都出现过马镫。然而当时的马镫仅有雏形,真正的发明使用是在东晋之后,均晚于上述电视剧所反映的时代。
上述三个错误都属于衣食住行方面。鄙人认为,【例13】的错误应该避免,避免起来也并不难,毕竟古人对礼仪服饰的重视超乎今人的想像,特别是披头士一样的披头散发很惹眼,今天看来也是不雅。【例14】的错误并不惹眼,也无关大雅,能避则避,不必深究。因为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农作物,很多都是从国外引入的。除了明代,更早的汉代也是一个例子。张骞通西域后,引入了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芝麻、蚕豆、黄瓜等作物。如果拍摄汉代以前的戏,这些作物统统不能出现,也太为难导演了。【例15】的错误更是不可避免,因为拍摄马戏本就危险,如果不使用马镫,演员们的安全难以保障。观众们不应该计较这类“错误”。
【例16】新版《三国》中吕布与貂蝉的感情戏太过煽情,好似琼瑶戏一般。
【例17】前几年的《昭君出塞》中,宫女王昭君竟能出宫与呼韩邪单于你侬我侬,毛延寿和王莽也都暗中心仪王昭君,好一个四角恋!
【例18】《孝庄秘史》、《至尊红颜》,剧情就不说了,无语。
以上三例是关于爱情。观众曾有一句戏言:“戏不够,爱情凑。”这在历史剧中也非常普遍。像《二十四史》、《三国演义》原著等缺乏爱情固然不可取,但是胡乱将历史上毫无关联的男女配对、还搞出“三角”“四角”恋,有的甚至是“关公爱秦琼”,也是极不严肃的。【例16】中吕布与貂蝉本有情缘,倒还无妨,至于新版《三国》将之演绎得怎么样,鄙人没有看过,不好妄论。然而【例17】【例18】窃以为就等同于恶搞了,绝不可取,你完全可以虚构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物嘛,例如张娜拉的《刁蛮公主》那样就可以接受。像这样的反面例证,在当今荧屏还可以找到很多。
【例19】《汉武大帝》中,大将军卫青设计引诱匈奴人,用“飞将军”李广作为有去无回的诱饵。临别两人惺惺相惜,李广英勇地完成了任务,壮烈牺牲。然而,历史上的李广是出击匈奴迷路,被卫青以贻误军机责备,愤而自杀,双方结下怨仇。后来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还借机杀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例20】《卧薪尝胆》中,文种向越王勾践献计,说可以谎称越国荒年歉收,向吴国借粟一万石,再把上好的粟谷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百姓把蒸熟的种子种到地里,必将颗粒无收。没想到勾践义正言辞地批评和拒绝了这条计策。然而真实的历史是:正是勾践采取了这个计策,致使吴国饿殍遍野,为越国灭吴打下了基础。
【例21】《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和胡宗宪都是能臣兼清官的代表。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海瑞是清官而非能臣,胡宗宪是能臣却绝非清官。
【例22】《万历首辅张居正》看过几集就看不下去了,剧中的张居正成为了经天纬地、道德完美的神人。然而,历史上的张居正除了是有远见和魄力的改革家外,还是倨傲专断、大权独揽、广树党羽、排除异己的权臣。
以上四例涉及的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形象,这是鄙人想要重点讨论的。有网友评论历史剧说:“要把握历史大的脉络,至于历史细节错误,如果一味追究,是舍本求末。”“历史剧只要大的方向和价值取向不犯原则性错误,其他一些细节问题可以虚构。”鄙人认为说的很好。不过,哪些是“大方向”、“大脉络”,哪些是“细节问题”,每个人的看法恐怕不一样。那么,以上四例有没有触犯“大方向”、“大脉络”呢?鄙人窃以为有。
中国文化自古强调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如此:我是君子,我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对的,反对我的就一定是小人;他被打倒了,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坏的错的,都要否定推翻……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拼命塑造人物形象的“高大全”,以及与之对立的“矮小缺”。
毛泽东时代的“高大全”剧作就不用说了,看看以上四个例子。【例19】中汉武帝是主角,主角当然是正面人物,他手下的卫青、李广本是名将,那么当然也是正面人物,他们之间的狭隘意气、勾心斗角当然要抹去。【例20】中勾践是主角和正面人物,当然不能用这么狠毒的计策。【例21】的主要反面人物是奸臣严嵩、严世蕃,那么清官海瑞当然也是能臣,能臣胡宗宪也应该是清官。【例22】中张居正是男一号,是改革家,那就只能是完美的一塌糊涂的形象了。
编剧和导演这么创作,无非是为了迎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需要,尽管这种思维和审美颇为片面和自欺欺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金庸先生把小流氓韦小宝作为《鹿鼎记》的主人公,很多读者最初无法接受。然而这种历史剧的创作思维模式,对于观众的历史观有着严重误导,因此触犯了“大方向”、“大脉络”。
首先,当今中国人的历史知识总体还是初级水平,历史观更是如此,不然就不会出现近年来浮躁注水、虚假繁荣的“历史热”了。广大观众(不仅是青少年)看多了“高大全”人物的历史剧,不仅不利于辨证思维的形成,更容易出现历史观的困惑和混乱。例如,前些年清宫辫子戏流行,从努尔哈赤直到溥仪,十二个皇帝统统粉墨登场,而且既然是男主角,就要是正面人物,忠肝义胆、心胸磊落、侠骨柔情、两肋插刀……简直都是“新新好男人”的代表。如此说来,孙中山先生就有毛病了,这么好的王朝推翻它干什么?事实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应该、也不可能简单地以“好坏”“正反”来划分,更不应该好的什么都好,坏的什么都坏。
其次,这样创作的历史剧,会产生历史人物的“人格分裂”,且不说无法了解历史,就是看电视剧也会看糊涂。在《大明王朝1566》里,高拱是和徐阶、张居正站在一边的忠臣,嫉恶如仇,耿介直言;到了《万历首辅张居正》里,高拱的形象大跌,袒护贪腐,玩弄权术。其实,两剧反映的年代相差不过数年,何以高拱判若两人?因为两剧主创人员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致的:《大明王朝1566》里,高拱是反对严嵩的忠臣,当然就要“高大全”;《万历首辅张居正》里,张居正才是“高大全”,那么被他扳倒的高拱就只好滑向“矮小缺”了。其实,历史上徐阶扳倒严嵩,高拱扳倒徐阶,张居正扳倒高拱,除了严嵩之外,其他三人都是治世之良臣,同时也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任何人也都是有好有坏的,为什么非要人为地两极分化?更何况反映缺点不等于歌颂赞美缺点。
当然,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鄙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改动,有利于剧本情节的创作和人物关系的展开。的确如此。但鄙人始终认为,历史人物的性格形象事关重大,在大的方面不可随意更改,更不可有“高大全”、“矮小缺”的倾向。(除非标明是纯娱乐恶搞剧。)正如同罗贯中笔下曹操的奸诈、刘备的好哭、孔明的神奇、周瑜的狭隘、鲁肃的迂腐,虽然几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对于了解真实的历史和人物却是巨大的障碍,从而也导致了国人对于三国长久以来种种幼稚、片面的观点。今人难道不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些?鄙人认为,如果历史剧中的人物事件与史实相差太大,就干脆把姓名、时代换成完全虚构的。然而,这样又不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了,真是两难。(当然,如果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等等是小说,是电视电影,精彩好看就行了,我们只要娱乐,不要什么历史和历史观,那鄙人就不说什么了。)总之,这是一个复杂而麻烦的问题,需要历史剧作家多多费心。
三、常识类
常识是指与历史无关、古今中外都无例外的情况。本来这类错误应该是不会出现的,谁没有常识呢?但其实还是出现过。
【例23】在《汉武大帝》里,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却仍然是一脸的胡子。
此错完全违背常识,就如同公鸡下蛋、母鸡打鸣一样。可能编导觉得下巴光秃秃的不好看,然而自然规律无法抵抗啊,希望不要再出现这种错误。何况司马迁的伟大不在于他有没有胡子。
四、拍摄类
【例24】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一个镜头的地面上出现了对讲机。
拍摄时难免会出现“穿帮”的现象。像【例24】这种尽量避免,不然很搞笑。其他一些穿帮如果无伤大雅,比如上个镜头左手拿刀,下个镜头变成右手拿刀,这些只要不严重不要紧,观众就不必斤斤计较。
以上是鄙人对当今中国影视历史剧的几点看法,一孔之见,举例也未必都很恰当,欢迎指正。历史剧是为现代人欣赏服务的,但服务不等于无原则的迎合,当然也不应该处处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历史剧有一些独特的创作规范和要求,难度很大,例如上文所述语言类、史实类错误,其他类型剧就很少出现。关于历史剧创作和欣赏的争论也是永无止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