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公经费”上升要锱铢必较
(2015-04-29 11:17:15)
对“三公经费”上升要锱铢必较
来源:中山日报 2015-04-29 第 7408 期 F2版
发布日期:2015年4月29日
|
|
近日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63.16亿元。这是我国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连续第五年下降,但也有部分部门 “不降反升”。(4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中央机关“三公经费”公布进入第5个年头,公众看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 “成绩”,但是,90多家中央部门中,也有一些特殊案例——有些单位的“三公预算”可谓“逆流而上”,不降反升。这种做法,显然有违之前财政部向外界承诺的“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更有违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初做出的“约法三章”承诺: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更严重的是,增加“三公经费”的单位,还不止一两家,而是足足有10家之多。
这些“三公经费”增加的单位作了详细解释。比如,体育总局的解释是,2015 年出国费用增加是因为确实有许多体育赛事需要参加;交通部和红十字会的解释是,船舶港务费改革和外宾接待费用纳入了公务接待费预算……应该说,这些解释,都是“三公经费”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的一部分,是必要之举。
但是,对于中央各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监督,却不应该因为一些解释而就此止步。而是,广大纳税人和相关财政部门仍然对这些部门的财政花销,要锱铢必较。这并非是一种小气,而因为这是关乎公共财政、公共利益的大事,对此,公众当然需要谨小慎微。只有这样,官员在花钱时才能谨小慎微。事实上,只有广大纳税人和财政部门以锱铢必较的态度去监督了,各个部门才不会有继续拉高“三公经费”的底气;政府部门也才能培养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习惯。
李克强总理曾讲,“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上紧日子”。虽然连续 5 年以来,在“三公经费” 上已经节省出了29.04 亿元,超过了某贫困县的GDP 总量,但需要说的是,“三公经费”永远像是海绵中的水,只是挤,水分总是有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压缩“三公经费”没有终点可言。更要明白的是,这不仅仅是对纳税人的负责,更是在保护我们的官员,是对官员及其家人的负责。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