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操场考试”背后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2015-04-13 11:34:06)
标签:
房产操场教室考试课桌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正视“操场考试”背后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王传涛
1700余名考生整齐有序地在操场上考试,这样的场面你见过吗?11日,在陕西省宜川中学的操场上就上演了这一幕。宜川中学高一年级负责人称,之所以会尝试这种形式的考试,一是考虑到考试时单人单桌,学校的教室无法满足需要,二是对学生自主管理的一次锻炼与考验。(4月12日《华商报》)
1700余学生都在操场上考试,如此阵势,许多网友是第一次见。此新闻也招来了网友们的广泛议论。议论声中,有支持和质疑两派。支持者认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这样的做法既节省了考试资源,还能够更好地避免学生作弊,何乐而不为?而反对者或质疑者则认为,如果是月考的话,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吗?再者,如此考试法,必须先看天气,这些天我国北方多地都面临降温下雨加大风,万一学生们考试过程中风雨骤至,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作为一所县级高中,该学校还有一个像样的足够大的操场,这已经很不容易。要知道,在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里,他们的操场或者如巴掌一般大,或者干脆就被逼到了教学楼的楼顶上,找一片能够组织考试的操场,都是很难的事。
但是,仅仅在操场的配置方面达到了一些官方要求,还远远不够。教室的人均面积、课桌的前后距离,教育部也都是有明文规定的。2007年,教育部发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关于教室的面积是这样规定的: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中学不低于1.12 平方米;教室内各列课桌间应有不小于0.6 米宽的纵向走道,教室后应设置不小于0.6 米的横行走道。
可以肯定的是,教育部发布的教室人均面积的规定,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宽松的。如果人均面积都超过1.12平方米,如果课桌之间的距离,都能保持在0.6米的间距,则事实上,每一个教室,都能形成一个合乎标准的考场。换言之,如果宜川中学的教室配置完全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来设置,则完全没有把1700余名学生赶到操场上去考试的必要。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的标准只停留在近几年火热的“忆青春”影视作品之中。在现实中,在我们身边找一个符合如上标准的学校,无异于大海捞针。不仅如此,甚至于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的教室容量,甚至已经达到了“不忍直视”的程度。50平米左右教室装六七十学生的现象,大量存在。“前排课桌距离黑板2米以上”和“后排桌距离黑板不得超过9米”这样的国家标准,更是置若罔闻。每进教室,给人黑压压一大片的感觉,这完全取代了学生对于教室应有的配置要求——舒适、宽敞、明亮。
教室资源配置不达标,是“操场考试”的根源。而教育资源之所以配置不达标,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些年以来,各地中学都更加强调的招生规模,扩招、扩招再扩招,几乎是所有高中都要执行的行政任务;二是,各地政府对于教育资源的划分与配给,并不得力,学校旁边“寸土寸金”,各地政府更愿意规划成具有学区房意义的商品房小区,继而让土地卖个好价钱,而根本不考虑学校校园扩容的问题。这两个原因之中,后一原因往往是最主要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多少所学校、多少个教育部门的大楼上,挂着这样的标语。现在看来,这样的标语,很具有欺骗性——如果这样的标语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正如在我们身边从来没看见过真正的校车,也正如一些偏远地区的校舍远远不及政府大楼奢华,这种奇葩的“操场考试”将被誉为神奇的发明,继而还有可能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