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态度为医疗体制背黑锅
(2015-03-19 12:24:39)
标签:
护士态度医疗体制改革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护士态度为医疗体制背黑锅
王传涛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占60%病房的地市级医院的比例不低于80%,县级医院不低于40%。(3月18日《京华时报》)
护士的态度问题,需不需要改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某门户网站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80%的患者在医院遇到过护士态度不热情、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可是,两部委联合发文又能不能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呢?对此,广大网友持并不乐观的态度,超过68%的网友认为一纸文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样的一纸文件,也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应该说,护士的服务态度问题,在整个医疗体制种种问题之中,其实只是一个浮于表面的问题。两部委发文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在立意和初衷上无可指摘。在文件下发之后,也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级医院护士的服务态度得到改善。但仅仅做到文件中的要求,恐怕还远远不够。
首先,护士作为一个职业,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平。同时,绝大部分护士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非常辛苦,而且,基本没有朝九晚五的作息制度,经常性安排到中班或晚班。更恐怖的是,她们也经常面临棘手的医患关系问题,“医闹”在更多的时候也不会分谁是医生谁是护士以及到底是谁的责任。因此,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离不开提高这个职业的收入。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是隐藏在护士态度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问题在于以药养医和分级诊疗两大问题,同时,这两个问题也滋生了护士服务态度傲慢等问题。
首说说以药养医。可以肯定,以药养医不是以药养护,换言之,如果把医院定义成为一个利益分配主体,则医生是这个医疗体制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能够拿到较高的收入,有的也能拿到药品的提成,而护士则处于这个利益分配体制的最末端。应该说,这与绝大部分护士的工作量不能成正比,这也造成了医护两个群体间收入差距过于大的结果。
再说说分级诊疗制度。小医院的看病与服务水平确实有限,大医院的公信力相对高一些,所以更多的患者愿意到大医院去看病。但是,人人都往大医院跑也必然会导致大医院在接待与护理水平上大打折扣。全国的患者往北京跑,北京的患者往协和跑,这种现象之下,如协和一样的知名大医院人满为患,护士和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态度出现问题也不可避免。
破解以药养医问题能够缩小医护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则能够改善“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疗门可罗雀”的现状,对患者人群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流。做到以上两点,显然更能在根本上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值得期盼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医疗体制改革部分,对以上两个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应该说,中央也从根本上意识到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基于此,公众希望这两项改革的积极推进及相关政策的尽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