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题“两个人的学校”并非无计可施

(2014-09-03 09:04:21)

“两个人的学校”是坚持也是辛酸

破题“两个人的学校”并非无计可施

王传涛

91日是开学第一天,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恩施市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教学点和其他学校一样迎来新学期,6岁新生刘欣怡在这所空旷的学校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随着附近村子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这所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从2008年起,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到10人,从教36年、53岁的谢世魁老师独自承担起所有的教学任务,一直坚守到今天。(92日新华社)

破题“两个人的学校”并非无计可施

 

一位老师站立讲台上,一位小学生端坐课桌前,老师认真授课,学生认真听听讲……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场景不是高大上的“一对一辅导”,这也不是情景剧的拍摄现场,而是我们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里的真实授课情形。这样的场景,让人感觉到了对于教育的传承,也让人感觉到了心酸和无奈。

 

对于这样的学校,早已有了一个新名词——空心学校。在诸多被媒体报道出来的空心学校中,“一位老师加一个学生”的配置,还不是最让人感觉讶异的。去年,曾有媒体报道,在安徽桐城市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出现过“11名老师加一个学生”的配置。而且,诸如此类的空心学校,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学校,已经见怪不怪。

 

势不可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让农村里的成年人涌入了城市。所有背井离乡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梦乡——赚一些钱,让生活更美好。可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却成了当下最严重的社会话题。如果孩子们留在家里,会变成留守儿童;可如果孩子们跟着父母进入城市,如果没有户口,则也只是一些城市的弃儿,他们在城市里没有上学的权利,要么借读,要么进入民工子弟学校……

 

如果说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那么,城市与乡村学校尤其是与山区学校的师资分配不均,无疑在加剧着教育的分裂。农村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政府投入也越来越少,学校的竞争力更是越来越小,没有新鲜血液,没有新来的大学生当老师,在老家读书,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家长没本事”的代名词。于是,恶化仍然在继续,学生越来越少,能在学校里坚持的老师也越来越少。我想,这也应该算是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

 

之于现实,空心学校是裁是留,仍然十分纠结。一位老师教一位学生,存在许多问题,老师不是通才,老师不能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这根本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更不用说什么新课改了;同时,相较于课堂教育,这样的模式也是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可是,如果撤销此学校,对于该学生也未必公平。

 

基于此,我们只能希望,教育部门还是要努力盘活一些基层小学,并让这些学校拥有更多的存在感。一方面,地方教育局要努力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城里的老师必须到乡村中任教;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而不能让农村学校成为师资配置的沙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