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干部业余生活”走东西厂路线
(2014-07-24 09:16:29)
标签:
干部生活监督员密云县奇招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监督干部业余生活”是一场卖力的走秀
“监督干部业余生活”走东西厂路线
王传涛
记者近日获悉,北京多个区县结合自身的特点各出“奇招”“狠招”遏制腐败,比如密云县建立干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干部8小时以外的监督。据了解,密云县建立由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大学生村官、社区负责人等组成的100名干部监督员队伍,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7月22日《京华时报》)
干部的业余生活,该不该接受监督?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道理很明显,真正能在办公室里发生的腐败行为,恐怕并不多,更多的应该是在一些应酬场合上,比如酒桌上、K歌房或宾馆里。再者,官员是不是有二奶小三,也都是8小时之外的事,看一看官员业余生活里有没有二奶和小三,并以此找到反腐的线索,似乎很有必要。
从理论上讲,似乎只有实现24小时无缝监督,干部们才会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后对手中的权力产生敬畏之感,才会从“身正”开始做起从而不让“影子斜”。因此,北京密云县监督干部8小时之外生活的“奇招”“狠招”好似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然而,公务员也是人,干部也应该有自己的私生活。除了8小时之外,无论是晚上时间还是周末时间,公务员也会变成普通的自然人,他们有权过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有和家人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权利。监督他们的业余生活,明显会有“管得太宽”的质疑。在“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制”的当下,监督干部的业余生活更是变得滑稽可笑——公务人员只有在从事与公务事宜有关的时候才具有公共属性,除此之外,公务人员也都是要生活的普通人。监督再严厉,也不应该把监督放到人家的卧室或床头上。
监督干部的业余生活,还注定会有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结果。所谓的“监督员队伍”既没有《窃听风去》里的高科技,也没有明代东、西厂和锦衣卫的生杀大权,甚至连纪委干事的权力都没有,他们又如何把监督的触角伸到干部的私生活里?再者,“监督员队伍”虽然成分复杂,有两代表一委员、有村官、有社区负责人、有退休干部,但这样的监督仍然没有跳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体制窠臼。
本质的问题在于,权力监督从来都不是只在形式上完成24小时无缝监督的问题。腐败,并非是干部的问题,而是权力运行机制的问题。只要把8小时之内的公共权力关进笼子,有一些东西才会还原为常态。比如,外国的官员如果涉及点桃色八卦新闻,基本不会影响仕途,但在我国就不一样了,小三、二奶反腐的效果往往让相关部门汗颜,以业余生活为突破口往往在反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说明我们应该把官员的业余生活管理好,而是应该要把整个权力约束好,直至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完全晒在阳光下运行。
反腐也好,建立正常的监督机制也罢,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理性实际,不偏不倚,做到不花哨、不讨巧,不卖力地走秀。更多的地方政府当在权力监督和反腐的问题上表现出足够的智慧,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搞一些“奇招”、“怪招”。自然,监督干部8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首先是当地摆出了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决心,但是,权力的监督更应该在民众监督、媒体监督、财政透明、招待透明、公车使用透明、审批透明这些方面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