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机关食堂”不只是分享资源
(2014-03-28 08:28:43)
标签:
部门城市意义公众不仅仅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开放机关食堂”不只是分享资源
王传涛
机关食堂的长队里看不到公务员,倒不乏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这是记者3月26日中午11点左右在云南昆明市级机关食堂内看到的场景。“市级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是在政务中心搬迁前就确定的方案。当时主要考虑是便民。”
长期以来,机关食堂就像是御花园,只能被部分官员享有,而与老百姓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机关食堂和机关厕所总是一副森严的架势,不仅做不到歌曲里唱的“我家大门常打开”,还往往让临时工门卫对市民的进出加以限制。更重要的是,网上总是能曝光一些机关食堂的廉价美味来馋大家伙儿,比如10元套餐能买到四菜一汤的实惠似乎也只有政府食堂里才能找到。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老百姓可以在机关食堂就餐了!昆明市级机关食堂的做法,有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的效果。但是,翻一翻新闻才发现,在许多地方的机关食堂都已经宣布对外开放了。比如,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国家部委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的食堂已经向公众开放。
政府单位向社会开放食堂,也是有文件要求的。2009年11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虽然这个文件只是用了“鼓励”一词,但从现实来看,许多单位还是意识到了其中的要义,并努力开放了一些设施。对于这些勇于打破传统的政府部门,我们应该给予一些赞。
政府为民服务,不能只体现在相关的职能服务上,更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现在而言,绝大部分城市的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已经开放了单位厕所,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现在开放食堂,更是一种让政府补贴和特殊福利的“均沾”。更大的意义在于,政府开放自己的食堂,让官员和老百姓不再有那么遥远的距离。在机关食堂里吃饭,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遇到一位处长。给人感觉是,官员不再有特权,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
从性质上讲,政府掌握的资源,全部来自于纳税人的供养,因此,就不能让官员独自占有。历史上,政府机关后勤的封闭化、特权化,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需要把职工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因此,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一套专门照顾工作人员生活起居包括解决住房问题的后勤队伍。但是,早在1989年,国务院就出台了《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机关后勤进行社会化、市场化、商品化改革,要面向大众。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机关食堂继续封闭,不方便公众只是一方面,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让政府后勤管理和服务与市场脱节则是另外一方面。
昆明市级机关食堂的开放意义,不仅仅在于分享了政府垄断的后勤资源,更在于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权力的一些惠顾,让老百姓吃上放心便宜的套餐,还能够践行群众路线,拉近官员和老百姓的距离。而且,这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开放化的表现,是一种大势所趋。希望能有更多地方的政府部门把自己的食堂开放,官员也不要闷在单位独自享受“特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