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睡在上铺的兄弟”到“最亲密陌生人”
(2014-03-26 08:46:00)
标签:
青春个案兄弟温暖人心我国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最亲密陌生人”与“睡在上铺的兄弟”
从“睡在上铺的兄弟”到“最亲密陌生人”
王传涛
“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哪个阶段?”面对这个问题,在受访的100余名大学生里,却有超过80%都回答是“中学同学”。一位大学辅导员说,现在的一些学生最大的特点则是个性鲜明,但个性是中性词,但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往脾气不好上偏,而且,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也是独门独户,和邻居不认识,往往受不了一点委屈。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夏琼也有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学生之间相互嫉妒、挤兑。正因此,大学舍友也算是“最亲密陌生人”。(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当舍友投毒不再是孤本个案,“感谢大学舍友不杀之恩”就很容易成为大学宿舍里的普通心理。这或许只是调侃,也有一些危言耸听,而投毒与迫害也似乎只是一些个案,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大学舍友却已经变成了“最亲密的陌生人”。
“最亲密陌生人”,对于大学的青葱岁月而言,确实有一些残酷。而对比经典校园歌曲《睡在上铺的兄弟》,我们却真得发现,“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和“分给我快乐的往昔”,已经越来越奢侈。我相信,这是我国大学宿舍舍友关系的一种时代转变,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失利的原因,也有社会转型过快与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集体主义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这其实与当下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有莫大的关系,当私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崛起,更多的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的个人主义思潮慢慢盛行。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社会观念,更多的是在强调个人拥有的物权意识,而对于集体包括一个班级和一个宿舍的集体荣誉,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慢慢冲淡。这是一种趋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除了观念的变化,利益的分配,将是左右大学舍友关系的最主要砝码。大学扩招16年以来,大学生出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大学资源已然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20年前,大学毕业生在分配时,关于保研、关于留校、关于去事业单位,这都似乎是天之骄子们随意挑的。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对未来有着诸多的不确定,人人也便表现得相当谦让。和谐稳定,积极向上,温暖人心,成为那个时代大学宿舍里的美好词汇。
当下,我国每年量产727万大学生、60万以上的硕士生和5万以上的博士生。对于这近800万人而言,纷纷拥挤在象牙塔中并不是一件好事。参选学生会和班干部、入党、保送、留校、推荐工作,整个过程都充斥着惨烈的竞争。一旦舍友或学友比自己优秀占得先机,埋在内心的嫉妒之心,就会不自由地战胜理性。加之大学行政化,一些学生干部手中也拥有了类似于公共权力一样的东西,这东西更容易招来别人的愤恨。
当下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家里的唯一到宿舍里的N分之一,心理难免会有落差,如果情商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缺少宽容大度的心态,就难免会出现敌对情绪。尤其在关系切身利益问题时,相互鼓励的越来越少了,相互拆台的越来越多了。
“最亲密陌生人”是大学教育产业化的一个恶果。扩招犹如盛宴,在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捉摸不定的风险因子。要还原大学宿舍里的原生态,大学便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来,包括四年大学规划和整个人生的规划课程,包括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处技能的传授,包括情商的提高尤其是要有宽容别人的度量。虽然这些东西,与专业课无关,与毕业论文无关,但却关乎一代人的经历构建。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解决好“远虑”的问题,就会让人忘掉那些不必要的小摩擦。最后,还是用赵薇的电影来结束吧——致终将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