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信说明书”是信息时代最好的亲情反哺

(2014-02-27 09:10:59)
标签:

语境

新时代

父辈

很快

里安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微信说明书”是信息时代最好的亲情反哺

王传涛

近日,一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在微博上走红,《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个知名微博转载,转发过万。这组在网友眼中很萌、很有爱、简单、催泪的漫画,出自重庆邮电大学毕业生张明之手。他在漫画第一页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不能时常陪在您二老身边,既然不能很快掌握微信使用,就慢慢翻阅此册,但愿能解决二老焦急的心情……”(2月26日《重庆晚报》)

 

微信,无疑是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但似乎这只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许多老年人并没有使用微信的习惯,即便是智能手机里安装了微信等软件,因为不能掌握操作规程而让微信成为了“僵尸软件”。为了教会自己的父母使用微信,这位26岁的小伙用手绘制了一份9页的说明书,细心加上孝心,让这份说明书在网上火了。

 

“微信说明书”让许多网友感觉到惭愧。相信这也正是该说明书走红的原因。坦白讲,这一份“微信说明书”,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需要多少绘画技巧,也不需要多好的文字语言,问题是,当父母拥有智能手机,但不能使用其中的软件时,作为儿女的我们,会拥有什么样的态度?至少在我而言,我可能会在教过几天无果之后,放弃指导并且告诉父母直接打电话交流,并且劝他别对这些新玩艺儿进行无效尝试了。对比之下,自己也确实有几分自责。

 

“微信说明书”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教会父母如何使用微信,而在于,在这样一个我们都认为忙忙碌碌、不可开交的时代里,它用一种新形式表达了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对还在老家的老人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一种亲情反哺。正因为很少看到,也说明这是当下时代里最缺的。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下,父母有时候并不是需要我们回家能拿多少东西,也不是最需要我们回家能带回多少钱,而是在意某种交流方式,比如能够通过微信听到我们的声音,或看到我们的留言。

 

农耕社会里,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更容易体现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间的情感交换。在信息和科技时代里,父辈与儿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微信、QQ、易信、飞信等各种“信”,不只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在新时代里,这应该成为年轻人与老人交流的工具与平台;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里,当房价和交通阻断了亲人们之间的沟通,WIFI普及语境下产生的各种新玩艺儿,或许能够成为父母与儿女之间进行亲情交流的新媒介。让老人们学会微信等各种“信”,就是年轻人的责任。

 

年轻的优势,不在于生活哲学的积累,而在于对一些新软件的应用。每一位在异乡的游子,都可以做到像这位小伙子一样以这样亲切的方式对老人进行孝心的回馈,甚至比他做的更好。对比“为送女儿上班,6旬父母扫30里山路”和“为让女儿顺利开车回家,老人用锄头铲平3公里山路”这样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这样的大爱让许多人感觉无以回报,但教会父母使用微信何尝不是最好的报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