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的“专利大国”,可悲的“创新小国”
(2013-12-11 09:11: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高傲的“专利大国”,可悲的“创新小国”
济北南
据日本共同社12月10日消息,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9日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以65.28万件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美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为54.28万件和34.28万件。中国较上年大幅增长24.0%,美国增长7.8%,日本仅微增0.1%。全球申请专利数量约为235万件,增幅为9.2%。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9日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全球申请专利的数量在过去20年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增。(12月10日《环球时报》)
我国专利申请数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让国人自豪的消息。数量有时就能够代表能力。专利申请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潜力,也意味着我国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真正的问题是,我国这样一个所谓的“专利申请大国”,是真正的“创新大国”吗?
曾经有一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另外,有报道称,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我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是彩电、手机生产大国,但这两项产品的关键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鼠标都要交专利费。由此可见,我国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上看是大国,可是,我国依然属于技术进口国、受让国,所以我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小国”。这也就怪了——在一个专利申请占世界最大份额的国家里,为何我们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出现如此怪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
笔者分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申请的绝大部分专利,都远离了实用性,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一些农村人士搞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比如,改装汽车、飞机,但这都是搞别人玩剩下的,而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就算做到极致,申请专利成功,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二是,我国的专利审批程序并不严格,我国的专利审批虽然耗时耗力,但并不严格,一些专利改改名就能换成新专利。三是,申请专利,在一些单位,已经成为了套现科研经费、获取科技基金的手段,重要的是为了追逐奖金和经费,而不是真正为了发明创造。
笔者曾在一家勘察设计单位工作,对这个行业里的科技创新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一些勘察设计单位,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鼓励员工进行专利申请,实际上,有一些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只是对之前的一些设计进行了小小的改动便去申报了,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奖励、晋升职称等。这些新的专利,又如何能转化为生产力?如此局面,确实堪忧。
专利申请大国,很像之前的“博士第一大国”,徒有一批所谓的搞科研、搞创新的人马,徒有一个鼓励创新的机制。真正的问题是,乔布斯在促进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革新的时候,他会考虑去申请一个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专利证书吗?乔布斯,是为了拿到科研奖金还去搞创新吗?或许,只有打造一个将创新趋动问题交给市场、交给利润的机制,才会让我国变成真正的科研大国和创新大国。
发于《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