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纯爷们儿,课堂仅是起点
(2013-12-06 09:25:19)
标签:
父亲北京市责任发病率拯救男孩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培养纯爷们儿,课堂仅是起点
培养纯爷们儿,不仅仅是教育之责
王传涛
攀岩、双截棍,这些以前在学校眼里的高危险运动项目,如今成为了学校特色课程。近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消息,朝阳实验小学为了从小培养有阳刚之气的“爷们儿”,特为男生增设了足球、攀岩等7门男子汉课程。(《新京报》12月5日)
不知从何时起,“快男伪娘化,超女汉子化”引领了流行时尚,小沈阳式的纯爷们儿越来越多。就连《星光大道》里也走出了一个妖娆妩媚的李玉刚,美其名曰,这是京剧里的旦角——别不懂艺术。校园里,纯粹的小爷们儿似乎也将很难寻觅。此语境下,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为培养男子汉增设爷们课程的做法,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纯爷们儿,已经成为校园里的稀缺品。我国“男孩女性化”的严峻程度,已经让人发指。有两个数据,一是,我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日本男孩相比,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二是,男孩比女孩的情绪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个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至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然而,男孩的危机,并不只此。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其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中,详尽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也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正义力量,甚至能够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男子汉,也从来都不是上几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因为看惯了太多太多的学校设立了所谓的“淑女班”和“纯爷们”课程,笔者对于朝阳实验小学的做法,只能进行这样的评价:初衷善意,却并不一定在费力之后讨到好。足球、攀岩、双截棍等课程,毕竟只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组成元素,但绝成不了能够培养更多纯爷们儿的决定性因素。更为根本的转变,还应当放到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审视和评判。
细细数来,问题确实多多。我们何以指望一个没有男教师的学校里,拥有更多的男人气息?在作业和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里,男孩们似乎很少有机会去学会对抗现实中的挫折,即便是开设了足球、攀岩等课程,期末考试一来,还是要让位于所向披靡的成绩评价?而且,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承担过多的挫折,哪个家庭不在追求“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的精细化教育方式?……
当下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家庭教育环境以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共同制造了男孩危机。指望几门略带体育气息和暴力内容的运动课程来改变这一现状,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培养纯爷们儿,教育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但是,如果不打破“唯成绩论爷们儿”的体制,恐怕这也无异于痴人说梦。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都应该有所担当。
说到家庭教育,就必须具化到“父亲教育”这一问题上。有教育专家认为,“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对此,“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治理方式当有所转变。最近,有一档叫《爸爸去哪儿》的亲子节目非常火爆。我想,这档节目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在培养男子汉过程中,爸爸从来都不应该“去哪儿”,而应该多多守在孩子身边,承担起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奉献最多量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