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春节假”无关拥堵只关乎乡愁释放
(2013-10-15 14:29:51)
标签:
法律很快工作人员路径老百姓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15天春节假”关乎国人乡愁的释放
王传涛
饱受吐槽的“中国式休假”或将迎来改变,全国假日办自10日发布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调查12日正式结束。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自征集意见以来,约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对于节假日安排的建议部分,网民呼声最高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希望恢复五一黄金周;二是呼吁延长春节假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无论希望恢复五一长假,还是延长春节假期,都表明我国长假短缺的现实。(10月14日《新京报》)
在民意缺少上传路径的当下,全国假日办征求民意很快成为了一件恐怖的事——211万人参与问卷调查的现实意味着,全国假日办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参阅至少50万人的意见建议。全国的老百姓,早就对全国假日办及“中国式放假”攒满了几箩筐的意见,好容易逮到一个表达的机会,那是万万不能错过的。
有不少的网友建议“春节假期放15天”。应当说,这并非是一个新鲜提法。早在“五一黄金周”取消的第一年即2008年,就曾有专家学者建议对春节放假15天。而且,近两年的“两会”中,也能些许听到一些代表和委员的此类声音。
春节,承载了太多的乡愁。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我国每一个家庭轮转的一个节点,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是陪伴父母的为数不多的机会。正因为此,每一年会有超过3亿以上的人参与到春运之中。以至于春运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声势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对于许多工薪族而言,仅有的七天春节假期,是非常紧张的。既要回家,又要返乡,既要拜年,还要串门,既要陪父母,还要走亲戚。七天时间显然不够用,延长春节假期既合理,又必要。
“15天春节假”关乎亲情、伦理,关乎“回家看看”的现实条件。“15天春节假”能够更好的实现春节和亲情的融合。甚至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回城的期限,缓解春运的压力。在民俗文化方面,在春节期间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文化也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度。但是,“15天春节假”仍然是一种“中国式放假”——全中国人集中在某一个时段,集体调休。至于导致的“中国式旅游”和“中国式旅行”,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中国式放假”的转变,“15天春节假”仅仅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以下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一者,“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我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开始实施,但是数据显示,真正享受于此制度的职工却只有20%左右。二者,“探亲假”制度的落实,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探望配偶、父母的假期,每年为20-30天不等。但是30余年以来,这一制度却基本被荒废一边。尤其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一方面,法律规定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法律却不给工薪族以常回家看看的假期和机会。
春节放多少天假,关乎每一位国人的乡愁释放程度。放的时间长一点,乡愁就会有更好的释放空间和时间。但这些都无解于当下“中国式放假”带来的交通拥堵和人挤人的现状,无关中国人假期的质量。而要在根本上解决中国式放假的问题,必须要给予全体国人以真正的“休假权利”,别用挪假来忽悠公众,更不要只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放假,而要站在人的层面,考虑一下人的权利与幸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