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收票族”与一贯的“透明族”
(2013-10-08 09:17:51)
标签:
人人语句出入口对象透明人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新兴的“收票族”与一贯的“透明族”
王传涛
经常坐火车出行的人们,在拿了火车票之后用完之后很多人喜欢随手一丢,但是现在火车票都已经是实名制了,上面有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这样一个小小的纸片正在成为一些专业“收票族”手上牟利的工具。一位“收票族”称,自从实名制火车票试点后,就有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去捡实名制的车票,然后转卖,就可以每张票赚取15元,而且量大从优,如果数量较多可以卖到18元每张。(10月7日中广之声)
火车票实名之后,我国铁路运输可谓与世界许多国家接了轨。然而,实名制的接轨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健全的国情,再一次出现了冲突。标志是,在火车站门口出现了一批新的族类——“收票族”。他们将捡来的火车票进行贩卖,从中牟取利益。虽然有网友怀疑“每张票赚取15元-18元”的信息不准确或不真实,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在火车票实名制之后,每一位乘客的个人信息又增多了一种倒卖的路径。
“收票族”是个时髦的职业。信息社会里,信息关乎商业利益,信息可以成为商品。只要某种媒介上有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个媒介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贩卖对象。尤其是实名制之后的火车票,既容易捡到,还容易要到。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的当下,“收票族”拥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公民作为“透明族”,却一直是一种常态。过去是,现在是,至少未来几年仍然是。不是说只有买火车票时才能泄露个人信息,在上学、买房、买险、买车这样的简单市场行为中,也不能避免将自己的种种个人信息复印给商家。社会上被曝出的卡门事件、短信骚扰事件并不在少数。所以,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只要我们参与市场行为,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个人信息的泄漏。
火车票上印有如此之多的个人信息,铁道部门当然有责任。一者,将个人姓名和身份证号都印在火车票上,看似严谨,实则并没有考虑到实名制带来信息安全漏洞;二者,火车站工作人员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致使大量“收票族”活跃在火车站出入口;三者,火车票上,应当印有提醒乘客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语句,提高乘客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但是,通过实名制火车票进行个人信息的倒卖,只是媒介的更新,更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严重缺位的情况下,一直是作为“透明人”而存在的。
信息保护问题,主要是个法律问题。我国现在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一部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近些年来,《民法通则》和《刑法》中都新增加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内容,可内容的详尽程度仍然乏善可陈。加之公民自己对这方面的保护意识不强,习惯于随手扔掉带有个人信息的废纸片,个人信息泄漏并引起的经济纠纷也是有增无减。让人感觉遗憾的是,早在2005年,近8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完成,但8年时间过去了,相关立法部门并没有给予社会一个答复。
火车票的实名制以及实名制下的票务印刷问题,是“收票族”出现的直接原因;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严重缺位是“收票族”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无论是何种原因,在现代政治之下,一个常识必须要重申:个人信息,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受到完善法律和相关制度的保护,绝不能变成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否则,人人将会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