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止那些腐败丛生的学术项目

(2013-09-03 10:18:37)
标签:

大学

圈子

学术论文

政府

基金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终止那些腐败丛生的学术项目

叫停那些翻手为云的学术套现

王传涛

据社科院网站消息,在最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工作中,5个研究项目被发现最终成果存在较多引文和注释不规范的问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做出终止这5个项目的决定,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被要求按原渠道退回。(9月2日中国新闻网)

 

没有刑事处罚,没有司法追责,仅仅是叫停了社科基金项目,但这已经能够引起学术圈的巨大反响。对于一向“天下太平”的学术圈子而言,终止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仅不予拨付预留经费、还要退回已拨经费,这些事实,似乎已经预示一个严肃的学术时代就要来临——学术圈再也不是政府只管花钱不问成果的太平盛世了。

 

学术圈子里的腐败,向来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腐败”。一者,学术圈子里,到处都是一般黑的乌鸦,凑够几个教授、专家就能申请国家课题的低门槛制度,以及课题和项目成果的自言自语性质,早已让学术变味,许多所谓教授,认为拿到政府资金才是第一位重要的,只要没有人揭发学术腐败,学术圈里就发现不了腐败;二者,我国教育学术机构,缺少对于学术成果的客观中立评价,缺少一个客观的、独立的学术监督机构,导致的结果是,学术抄袭横行,造假之风长盛不衰。

 

在课题和项目中套现,无非经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让知名教授挂名,理工科则最好由院士牵头,申请国家、省级学术研究课题;然后,成立课题小组,凑够几名所谓专家教授;最后,相关人员抄几篇论文,走各种关系或花钱发表到所谓的知名核心刊物上;最后,研究人员拿到应有的科研费用。一项国家课题,以学术研究的名义申请大量政府拨款,最后却只换成一两篇学术论文。而大量的学术资金,基本都流入了相关的所谓研究人员的口袋。可以说,整个过程,是草根群体看不到的,是一种属于知识精英的特有腐败形式。如此一来,一些看似高雅的学术研究,则彻底变成了和官员贪污、小偷行窃一样的丑把戏。

 

用学术研究进行套现,可谓易如翻掌。在学术圈子里,有几起非常著名的事件,都是对学术基金的套现来完成腐败行为的。无论是当年浙大贺海波论文抄袭事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都是出自此模式。这说明,我国学术科研体制还缺少监督审计体制,对于相关课题的政府拨款使用效率情况,还一直处于监督的盲区。

 

学术腐败,让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的经营成本一直在高位运行。我们看到,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教育部都是所有中央部门中做出预算最高的部门。2012年,教育部的预算为1856.7亿;2013年达到了2112亿。而且,近乎每一年的高等教育预算部分都几乎能够占到教育部预算总数的2/5。如果站在学术腐败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则也就似乎不难理解了。

 

叫停社科基金项目,是一种提醒,这告诉学术界的大伽们,学术应该远离金钱,远离利益。而制约学术腐败,就应该像遏制权力腐败和职务犯罪一样严肃。这不仅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体现,也是规范我国学术市场,净化高等和学术教育、解决大学问题和大学问题的一种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