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较真《新闻联播》语病,关乎公众利益

(2013-08-19 10:50:00)
标签:

百姓

凡事

角度

错别字

学科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较真《新闻联播》语病,关乎公众利益

《新闻联播》话语系统不应是“差不多先生”

王传涛

马鞍山市当涂县退休语文老师夏传寿就在816日晚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中找到了两处“疑似”文字错误。第一,“达到近两亿人”是一个病句,“达到”和“近”自相矛盾,“达到”是已经够上,“近”是接近。第二,“抚养人”用词不当。“抚养”在法律上是专业名词,特指长辈将晚辈培养成人的行为,且只用于长辈对晚辈,所以老年人是不可能被“抚养”的(818日《金陵晚报》)。

 

《新闻联播》代表了一种权威。既是新闻领域的权威,也代表了语言学科运用的权威。因此,给《新闻联播》找语病,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极高的语文造诣。另外,多数电视观众对《新闻联播》这档新闻类节目,不过是从中获取新闻信息,看电视的过程中很少有脑力和精力去找语病。因此,对于这位退休语文老师较真《新闻联播》语法运用的问题,我们应当给予肯定。

 

在语文学科层面,跟《新闻联播》挑语病,是在跟不严谨的语言运用习惯较真,是属于学科、学术内的业务探讨。只有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挑错别字和病句,我们对于语言的运用才会有进步。比如,这一期的《新闻联播》涉及我国养老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为我国最官方的新闻平台《新闻联播》就应该给予所有电视观众一个准确无误的信息。虽然节目说“达到近两亿人”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在学科内进行讨论,也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这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电视是大众媒体,无论是做什么节目都应该要对电视观众负责。所有的电视节目,无论是严谨的新闻类节目,还是娱乐性节目,都要有一个底线——专业。除此之外的所有意义,比如帮助他人获取信息、娱乐他人,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站在官方媒体、官方语言运用的角度,则有另外一番意义。官方话语系统,往往关乎公众利益的表达,尤其是在涉及利益诉求的时候,我们就更应当较真下去。到底是“已经达到两亿人”还是“近两亿人”,到底是“抚养谁”、“谁抚养”,官方媒体包括政府文件,都应该没减少模糊概念。因为现实社会之中因为语言中的“一字之谬”波及成千上万的民众利益受损失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因此,给《新闻联播》挑语病,也是在表达公民立场。

 

对于一位普通电视观众的挑语病之举,《新闻联播》应该给予回应。令人失望的是,《新闻联播》的接线员告诉记者,《新闻联播》节目组的电话并不对外公开,她将记录下观众对于错别字的质疑并转达给《新闻联播》节目组,再由节目组与记者联系。

 

《新闻联播》最不应该成为胡适笔下的那名“差不多先生”——凡事都讲究个差不多就行,而从来没有准确无误的信息。《新闻联播》代表了一个话语系统——官方话语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政府文件、会议纪要、调研报告都要以严谨为标准,切不可拿百姓的利益开玩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