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几十年一遇”,多一些“几年整治”
(2013-07-09 09:59:46)
标签:
管理部门耳朵北京中国新闻网古人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少一些“几十年一遇”,多一些“几年整治”
王传涛
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8日在市政府常务会上通报,武汉此次降雨达到“50年一遇”水平,堪比1998年洪水,远超该市现有排水能力。截至当天上午8时,除江汉区姑嫂树、武昌区徐东大街等5处路段,其余渍水点已逐渐消退。7月5日下午5时至7日上午10时,武汉市遭遇持续强降雨,暴雨造成该市城区50余处地段渍水严重,交通几近瘫痪。(7月8日中国新闻网)
又到一年暴雨时节。在这个时节里,有一个词汇恐怕会时不时的窜进你的耳朵——“几十年一遇”的暴雨。你看,刚刚经历过暴雨的武汉,就又把“50年一遇”的新词搬上桌面了,搞得广大市民都以为这确实是伤不起的“天灾”。
可是,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无论是去年还是前年,都似乎听到过“几十年一遇”的说法。说实在的,“暴雨让城市变成海”不过才四五年的时间,如此之短的时间里便有如此之多的“几十年一遇”,这让我等活了不到30岁的80后,顿时有了某种沧桑感。
“看你明年还说是‘多少年一遇’”——这是去年有网友提出的尖锐问题。当时,武汉方面称遇到了“50年一遇”的暴雨;北京更狠,既有零还有整,说遇到了“61年一遇”的暴雨。除了这几座城市,宣称自己遇到“几十年一遇”暴雨的城市还有许多。官方不停地说“几十年一遇”,不知道这是太幽默了,还是太不幽默了。可是,假如“五十年一遇”变成“年年遇”,背后的官场叙述方式也需要引起反思了。
去年的时候,北京下暴雨。可有个地方,据说从没被淹过——北海团城,据了解,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只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而团城的排水工程是在距今已近600年前的明朝建成的。除了团城,还有两个地方对当下城市的排水系统构成讽刺,一个是青岛,一个是赣州。青岛老城区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出现积水,它的排水系统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人修建的。而在赣州,仍用着宋代遗留下来的排水系统,其排水沟的坡度是现代下水道的4倍。足以见得,能够抵御“几百年一遇”暴雨的工程,从来不需要强调客观方面的问题。
“50年一遇”是一种话语系统。过分强调“N年不遇”,体现了官场思维中的天灾意识,至于有没有人祸、有多少人祸、有没有问责、该向谁问责、如何把下水道建好,都根本不用去计较了。我国有个成语叫做“天灾人祸”。其实,古人将“天灾”与“人祸”放在一起绝非偶然,因为历朝历代的所谓天灾,都离不开人为制造的祸端。在“几十年一遇”的话语之中,我们却只看到了“天灾”,而没有看到“人祸”
每一位市民,其实并不想听“几十年一遇”这样一个并不高明相反还非常拙劣的借口。一座城市,不能仅迷恋于地上建筑的宏伟,而拒绝修葺并不光鲜的下水道——市民们更想听到这座城市的水务和市政管理部门能用多少年的时间来治理好城市的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