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榆林猥亵案,反思“围观下的冷漠”

(2013-05-29 09:34:09)
标签:

温度

眼睛

关注度

人情

信念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反思榆林猥亵案,反思“围观下的冷漠”
反思榆林猥亵案,反思国人的“围观情结”
王传涛
27日,榆林世纪广场发生了一起多名老人猥亵一名精神病女患者的事件,现场围观的近百名市民却没有一人制止。在现场拍摄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位疑似患有精神病的女性在榆林世界广场的长廊座椅上,遭到一位老年人的纠缠,女患者的表情显得非常痛苦和无奈。(5月28日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

男人对女人、正常人对精神病人、多人对个体……所有的信息都预示这是一场“弱肉强食”的故事。然而,这仍然不是最让人心痛的,比起几位实施猥亵的老者而言,更让看客们痛心的还有“百名市民围观却没有一人上前制止”的人情冷漠。这起发生的榆林的猥亵案,催人反思——国人的围观情结,应当如何收场?

这是一场公共课。在这堂课里,我们都应当把自己套入“老人猥亵女精神病人”的那时那地中的某个角色,去打量自己那时那地的神态与心态。如果我们在场,会不会和沉默的大多数一样选择袖手旁观看热闹?我们会不会起哄?对于“弱肉强食”式的欺侮,我们有没有承受的心理底线?如果有,是否有勇气去拾起自己的良知,去提示、警告并制止那几位老人,然后,高傲地去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份高尚?

围观,在国人范围内,已经成为常态。这并非是搬出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相关观点来贬低自己的同胞,而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桥段之中,围观之下产生的冷漠确实已经让国人的“围观情结”诟病不已。2011年,在上海机场发生的“留学生刺母案”中,国人全部在周围围观,仅有一名外国人上前救助,救助后并未留名。医生称,当时如果这名外国人不救助,母亲很可能当场死亡。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喜欢围观的国人进行了如下描述,“国人要被日本人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对于部分国人而言,不仅喜欢“看热闹”,而且,“看热闹从来不嫌事大”。看热闹时,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没有什么原则,该起哄起哄,该发笑发笑。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假如受害者是自己的亲人,不知道围观者会是怎样的表情?”

几年之前,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围观改变中国”。在网络社会之中,围观当然能够改变中国。因为,每一起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都需要有人来围观。只有有了围观,才会有回头率和关注度;有了围观,一些不起眼的坏事才有可能成为公共事件。但是,网络社会之中的围观情结不能被运用到现实之中来。一者,围观意味着袖手旁观,是一种无情和冷漠,二者,沉默的围观只能助长坏人的气焰,提高他们进一步为所欲为的胆量。

公民社会、文明社会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围观的眼睛,还需要良知和勇气。在网络之中,我们仍然需要把“围观改变中国”的信念。然而,在现实之中,我们应该拒绝围观,只有勇敢地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助我们看到的所有弱者、病人包括晕倒的老人,才会让冷漠的社会拥有温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