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教育部成本最高”背后的民意诉求
(2013-04-23 10:33:26)
标签:
应试教育负责人退一步事业直属单位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误读“教育部成本最高”背后的民意诉求
王传涛
近日,有媒体解读中央部门2013年预算,得出“教育部运行成本最高”的结论。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个别媒体解读有误。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教育部2013年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不单是教育部机关人员工资、津补贴、办公等运转开支,还包括75所高等学校46.4万教职工、514.9万学生和35家直属单位全部人员的工资、津补贴、教育教学等运转支出,以及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2013年教育部机关基本支出预算为9581.35万元。(4月22日《京华时报》)
截止4月9日,中央各部门共有84个部门向社会公布了本部门在2013年的预算。总体来看,“预算大户”教育部今年的2112.13亿,仍然可谓数字大到让人瞠目结舌。在基本支出方面,教育部的1102亿,占到了84个部门总支出3731亿的30%,可谓财大气粗。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媒体得出了“教育部运行成本最高”的结论。
在现代政治之中,有质疑就需要有回应。看到教育部作出的“个别媒体解读有误”的回应,我们能够体味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以及公共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做法是一个开放的政府部门应对舆论问题应该有的敞亮态度。如果教育部对社会上的误读不理不会,则误解恐怕会进一步加剧,不信任就会进一步加剧。
具体到“教育部成本最高”是否是误读,笔者认为,此事并不能简单论之。一方面,许多公众和媒体确实忽略了“75所高等学校46.4万教职工、514.9万学生和35家直属单位”的细节开支,但是,另一方面,部属高校、学生、教职工以及几十家直属事业部门也确确实实是属于教育部,因此,教育部的回应仍然不能说明“教育部成本最高”是误读,只能说“教育部机关支出没有想象中高”这一事实。
再退一步说,无论对“教育部成本最高”是否存在误读,在笔者看来,公众想通过对教育部预算的监督和质疑,来表达以下两个方面的公共诉求。
一是,中央部门的预算,老是让人看不懂。看不懂,难免就存在误读。我特意从教育部网站上下载了2013年预算,翻看了一两遍,对于这本总共有33页的预算书并没有完全看懂。不懂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分门别类的东西太多,再就是其中有些概念太过模糊,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的纳税人而言,并不能完全吃透。而同样的现象也存在其他部委的预算书之中。
二是,部属大学的预算,列入教育部的总体预算,再一次表征大学行政化的短板;中小学生预算的减少,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现状。我们当然需要教育预算的增加,毕竟,教育投入要占到GDP4%目标主要靠这个预算来完成。另一方面,教育预算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预算的现象,又会加剧大学行政化,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至于高校之中的去行政化、实现教授治校,恐怕会成为一个死结。另外,笔者注意到,教育部对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比例不仅不高,而且,连年减少,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也非常突出。
教育是社会的希望。教育部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最基本部门。但是,当小到择校费,大到应试教育、大学行政化等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希望,我们对于教育部也就由先前的期待变成对预算的质疑。